网上有人提出疑问:上班朝九晚五,晚上可以陪孩子,为什么有些人还是要全职带娃?我想说,当妈真难!如果你全职带娃,会有人说:“这么年轻就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你整天啥也不干,只是带个娃”……而产假结束后便回归职场的我,却被舅妈质疑:“孩子才三个月你就去上班了?班那么好上?自己的孩子都不想带?”作为一个“全能自恋症患者”,我曾在家庭与事业之间苦练“平衡术”,左手抓科学育儿,右手拼事业,痛并快乐着。然而事实证明,顾此必然失彼,我根本做不到面面俱到。恍然大悟后,我决定在孩子成长的几个重要转折阶段(进入幼儿园前、幼小衔接阶段、小升初),暂停工作,回归家庭。现阶段,我正是一个陪伴孩子共渡小升初重要阶段的全职妈妈,在此之前,经过我一再调整,放慢工作节奏以适应兼顾家庭的需求,大部分工作日,我上午9:30上班,18:00下班,我却还是决意全职带娃。首先,题主设定的前提是:上班朝九晚五,白天老人帮忙照顾孩子,职场妈妈每天18:00-次日7:30前,以及周末都在家里陪孩子。其次,题主也考虑到隔代养育可能会有对孩子过度溺爱或不良习惯等负面影响,但认为朝九晚五的职场妈妈应该有足够时间和能力,慢慢教导和纠正。于是感到疑惑:为什么有些妈妈觉得一定要辞职在家才是对娃好呢?我觉得,题主以及有相同疑问的人们(包括当年的我自己)可能忽略了以下客观存在的问题:1、朝九晚五的职场妈妈真正可以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多少?2、何谓高质量陪伴?3、两代人共同育儿可能会出现哪些难以调和的矛盾?会面临怎样的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朝九晚五的职场妈妈真正可以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多少?我有个闺蜜是从事税务审计工作的,她工作时间弹性相对较大,基本每天可以在18:00(最迟18:30)前到家,之后她的时间大致是这样安排的——吃晚饭:0.5小时(她的公公会帮忙煮好晚饭);洗碗、收拾厨房:0.5小时;收衣服、折衣服、帮孩子洗澡等:0.5-0.75小时小时给6岁的孩子讲睡前故事0.5小时;哄孩子睡觉0.5-1小时;孩子睡觉10小时;次日早起洗漱、吃早餐:0.5小时;你看,每天18:00-次日7:30前,算起来有13.5个小时,然而事实上真正可以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时间却极其有限(每天不到2小时)。而她为了分担老人的辛苦,照顾老人的情绪,自己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晚上回家必须争分夺秒处理一些家务,并且只有等孩子睡着以后才可以去洗头洗澡,她晚睡早起,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遇到老人情绪不佳时,免不了还要被冷言冷语、吹毛求疵。何谓高质量陪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我认为,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离不开养育者的耐心、接纳、尊重。因此,养育者的情绪稳定和从容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快点吃!”、“快点收拾好玩具”、“快点写作业!别磨磨蹭蹭的”……这些是不是我们最常对孩子脱口而出的话?因为我们可以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太多,因而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就着急起来。我们无法耐心地陪伴、用心的观察,从容的接纳与包容,很多时候甚至因为自己无处安放的焦虑,我们变得暴躁易怒、急不可耐。而妈妈阴晴不定、不快乐的情绪,很容易会感染到孩子,令孩子也变得焦虑敏感,战战兢兢。两代人共同育儿可能会出现哪些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协助育儿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年轻父母的想法和要求不折不扣做到的老人,几乎是不存在的。1、老一辈错误的育儿经验与年轻父母科学育儿观念的冲突2、过度溺爱、包办替代、阻碍孩子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养成3、更有甚者,丧偶式育儿、拆台式育儿、令妈妈们苦不堪言一部《安家》,围绕买房卖房把现代家庭地的矛盾还原得淋漓尽致。妇产科大夫宫蓓蓓第一次换房是因为二胎即将来临,一套被改造后的“跑道房”解决了她们一大家子当下的住房问题,却也埋下了其它隐患——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通常长期与父母同住的男人,往往都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生理已经成年,但心理和行为上就是不折不扣的“巨婴”。宫蓓蓓的丈夫理所当然的享受着父母和妻子的劳动果实,即使生了二胎,他却住在“跑道”另一头的单间,依然心安理得地当着甩手掌柜,他看不到妻子睡不了整觉,却坚持高强度工作的辛苦,妻子加班48小时以后还要给他买油条,而后又嫌弃油条凉了,让她再出去给他换一根。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竟然连尿布都没学会换。宫蓓蓓作为妇产科医生,在科学育儿方面的权威却受到了公婆经验育儿的质疑与挑衅,这时丈夫却站父母的阵营一起指责宫蓓蓓。宫蓓蓓忍无可忍,于是计划第二次换房,既解决孩子上学的学区房问题,她更想远离公婆,实现小家庭的独立。她说,我是一个妇产科医生,我竟然没有权利科学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不想在自己家里被别人往外轰。上述问题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有些人觉得,孩子在自己身边长大,白天老人帮忙带,晚上和周末、节假日都自己亲自育儿,虽然辛苦一些,应该可以避免隔代宠溺和不良习惯。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他们从很小开始便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懂得利用大人间的冲突,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我弟媳曾不止一次向我吐槽说,孩子在他们面前都挺懂事的,可一旦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场,他便如同获得“免死金牌”,饭也不好好吃了,总是大着胆子跟父母唱反调。我想,这样的现象绝不在少数。有些老人不但溺爱孩子,过度包办替代,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公然与当孩子的父母唱反调,既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还让孩子变得骄纵蛮横,无法无天。有质量的平衡家庭和职场,对于妈妈的体力、精力和精神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当初,迫于经济压力,也有我不愿意放弃自我实现的理想,在孩子生命早期的那几年里,我也得到了家中老人的支持,让我得以重返职场。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也随着隔代养育不断暴露出的育儿矛盾、家庭矛盾,我开始不断调整职场状态和强度,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并不断纠正老一辈不当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看看我的一日安排:早晨6:00起床,准备早餐、买菜、预备好晚餐的食材;9:30上班,为了能准时下班,我几乎从不午休;孩子中午在托管吃饭、写作业;我18:15左右到家,19:00前开饭;晚上我要检查孩子当天的作业并签字,有时候需要给他听写、听他背诵课文等;同样的,必须孩子睡觉后,我才能处理自己的事情,吹干头发、洗好衣服通常都已至深夜;亲子沟通的时间通常只有晚餐和孩子睡前那一点点,往往我都把时间用在了督促他的习惯、询问他的学习等方面,常常忽略了沟通感受,了解他的需求。我全年无休,每天两点一线,没有时间社交,身心俱疲。更让我倍受打击的是,我自以为平衡得还不错,其实孩子却感觉到被忽略,亲子关系逐渐疏离,我焦虑、恐慌,同时感到委屈、抑郁……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陷在不能成为完美妈妈的内疚与自责中无法自拔,痛苦不已!后来,当我抛开“全能自恋焦虑”,我告诉自己不需要面面俱到,所谓的平衡家庭与事业,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在家庭与事业中,我选择了全职带娃,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亲子关系一旦出现裂痕将很难修复,我希望他是快乐的、健康的。社会和家庭,甚至女人自己在自己身上加诸的责任和压力太大了。当一个女人成为母亲,她不但要学会照顾新生儿、半夜奶娃、制作辅食,还要懂得如何通过孩子的哭声、舌苔变化、大便状态等来判断孩子的健康状态……她不但要从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生,变成能单手抱娃的“大力士”,还要能唱儿歌、讲故事,会做手工……她还需要学会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年7月12日,河南洛阳市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该校女教师张会芳携女自杀身亡!自杀前,它留下了一份沉重的遗书:这样的事件不少,很多看似无所不能的职场妈妈,其实早已遍体鳞伤。写在最后:我个人以及身边一些朋友的经历,用事实一再证明,妈妈全职育儿,高质量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妈妈为了孩子的成长,若愿意放弃职场上来之不易的拼搏成果,回归家庭,成为一名全职妈妈,我们不应该对其抱着鄙视,而应祝福。你是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欢迎给我们留言,说说你的故事!——欢迎阅读——我是愫说育儿,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