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知晓、濒临失传、缺乏保护……多年前,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曾面临尴尬局面。近年来,甘肃省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工作亮点频现、成果丰硕,让古老的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逐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蝶变。
加强保护和传承
“多年来,甘肃非遗保护法规体系、抢救性保护措施、项目和传承人谱系、人才队伍培养等工作逐步发展,非遗保护成效明显。”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组成员、副厅长吕兴来表示。甘肃省相继出台《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文件法规,省内各市州也陆续出台20余个地方性非遗管理规范性文件。年底,甘肃编制完成《甘肃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甘肃省*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甘肃非遗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甘肃省非遗保护领域注重系统全面谋划,着力挖潜力、增活力、补短板,积蓄文化强省建设的底气,使非遗保护成为甘肃省重点工作和深受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依托西北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文理学院、陇东学院4所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参与高校,共举办道情皮影、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等研培班24期,培训学员人次。今年3月,由兰州文理学院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获批设立,填补了西北高校非遗保护本科专业的空白。
保护机构的陆续问世,让非遗有了温暖的“家”。目前,甘肃省内各级文旅部门均设有相应的非遗处室和非遗保护中心,并已建成省级54个、市级个、县级个非遗展示传承场所。
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陇上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