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文化形象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蜜蜂,在各种文化中都留下了神秘的幻影。蜜蜂的世界在古今东西方都引起不少探索与思辨,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各异的形象与感概。蜜蜂在人类文明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这些差异究竟从何而来呢?本文意在对此作出探究。

可以肯定的是,蜜蜂在早期的人类文明史上带有神秘的色彩,这种生物的形象总是与宗教或者神明联系在一起,这种形象地位往往要和蜜蜂重要的生态价值相联系。蜜蜂是促进植物授粉结果的“月下老人”,也是早期人类最易取得的糖类的来源,独特的贡献和神秘的面纱让蜜蜂具有宗教的神圣意味。

在埃及,蜜蜂被认为是从太阳神的眼泪中诞生的;东方的独龙族则认为蜜蜂也是创世主的神奇造化,乃是神虫。而随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认识的加深,动植物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蜜蜂有了更清晰的形象,蜜蜂的社会性也被人们发现并加以赞颂。蜜蜂社会的逻辑与人类社会共鸣,人类往往借助蜜蜂来抒发感慨,这在东西方文学中都出现了。

蜜蜂的文化形象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却在东西方显现出更多的差异。笔者认为,人类的文化本身就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视域难以跳脱出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这也是蜜蜂形象东西方差异的一大原因。笔者认为,蜜蜂文化形象在东西方的差异始于东西方文化上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对比,而相同之处又归于人类共通的情感、人与自然的和谐。笔者希望探究典型的蜜蜂文化形象,以此对于东西方差异进行文化上的比对、溯源与思考。

1东方文化中的蜜蜂形象

东方文化中的蜜蜂形象往往洋溢着善和美的光辉,是光明、崇高的榜样,是道德追求和理想化身。准确地说,蜜蜂的文化形象一直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赞扬对象,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取向和道德追求。

1.1勤劳奉献者:道德的赞颂

中国文化中,蜜蜂最常与“勤劳”联系在一起,而蜜蜂也不负这样的赞誉。在流蜜期,一只蜜蜂每天能出巢采蜜7~11次,每次能携带花蜜20~40mg。要酿造1kg蜂蜜,蜜蜂需访问约万朵花,飞行10万余次。

蜜蜂带着它忙碌的“嗡嗡”声来回奔波,留下无数赞美的诗篇。明代王锦的《咏蜂》就描绘了蜜蜂的辛勤劳动:“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诗人陆游也写道:“来禽海棠相续开,轻狂蛱蝶去还来。山蜂却是有风味,偏采桧花供蜜材。”蝴蝶嬉戏流连,蜜蜂却早已忙碌于采蜜。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蜜蜂形象。此外,蜜蜂的勤劳还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品质———奉献。蜜蜂社会中,工蜂从出生起就投入工作奉献之中,而雄蜂可以称得上在完成繁衍的使命后就牺牲了。文化上,蜜蜂的采蜜、酿蜜行为往往被描述为无私的奉献,一切的辛勤劳作都是利他的付出。唐代文学家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中的蜜蜂形象正是典型的奉献者。宋代诗人李纲的“秋风淅淅桂花香,花底山蜂采掇忙。但得蜜成功用足,不辞辛苦与君尝。”则融合了蜜蜂勤劳与奉献的特点。

这些诗篇中的蜜蜂形象都得到了高度的赞扬,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中国传统道德取向而进行的道德上的歌颂与赞扬。蜜蜂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中,扮演了道德楷模的角色,作为勤劳奉献的美德之化身,传颂和鼓舞着这些道德。

1.2团结的社会群体:儒家思想的浸染

“蜂蛾微命,力何固?”是屈原在《天问》中发出的感慨,像蜂蚁那样的小小生命团结在一起,为什么竟然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蜜蜂的社会性体现了团结、和谐的精神,正如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注重“和”的思想。蜜蜂社会内部分工明确,蜂们各司其职,勤劳工作,促进整个蜜蜂社会内部和谐地运转;蜜蜂社会之外,蜜蜂也发挥着“月下老人”作用,保证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实现自然之和。

许多辞赋也详尽描述蜜蜂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等,以此来宣扬“尊卑之大伦”(元代刘诜的《蜂赋》),“究*化之所归”(唐佚名《蒲庐赋》)。这些辞赋不注重对蜜蜂的刻画,而是注重阐述蜜蜂社会运转的“忠义仁爱”之道,甚至是赞扬蜜蜂社会的“伦理尊卑”———对处在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思想浸染下的传统士大夫来说,蜜蜂社会就是对“忠君爱国”等儒家传统价值观的诠释和发扬,蜜蜂各司其职的社会集体在辞赋中得到高度的褒扬。

任何文化的创作与创作者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士大夫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这对他们描画蜜蜂的文化形象有了深远的影响。思维啊,它引导着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lygou.net/afhzz/188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