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易错选择精练

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 http://www.xxzywj.com/

1.以下几个研究实例:①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观察发声的音叉能否激起水花;②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③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研究像的特点,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④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时,要用同一声源,并在声源的四周包上同样厚度的待测材料;⑤研究物体的冷热程度时,观察比较同一液体温度计中液柱的长度;⑥通过观察到荧光物质发光,感知紫外线的存在。这几个实例的做法中,所用研究方法大致相同的是(   )

A.③④⑤B.②④⑤C.③④D.①⑤⑥

题目分析:(1)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

(2)模型法:通过模型来

中国十大名曲-锦上添花(古筝高质量)03:45来自开心数理化工作室

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3)等效替代法: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复杂的问题变换成熟悉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维方法。

答案详解:①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观察发声的音叉能否激起水花,采用的是转换法;

②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采用的是模型法;

③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④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时,要用同一声源,并在声源的四周包上同样厚度的待测材料,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⑤研究物体的冷热程度时,观察液体温度计中液柱的长度,采用的是转换法;

⑥通过观察到荧光物质发光,感知紫外线的存在,采用的是转换法。

这几个实例的做法中,所用研究方法大致相同的是①⑤⑥。

所以选:D。

2.监考老师听到“现在开始分发试卷”的语音播报后开始分发试卷,说明(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声音具有声能

C.声音能传递信息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题目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详解:监考老师听到“现在开始分发试卷”的语音播报,语音播报是通过空气传入老师耳朵中的,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监考老师听到“现在开始分发试卷”的语音播报后开始分发试卷,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但不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也不能说明声音具有声能。

综上分析可知,选项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所以选:C。

3.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A.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B.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

C.改变用力大小,拨动同一根琴弦

D.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题目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答案详解:

A、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所以A不符合题意;

B、改变杯内水量,用湿手摩擦杯口,水量不同时杯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所以B不符合题意;

C、改变用力大小,拨动同一根琴弦,会增大琴弦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增大声音的响度,但不能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不能改变音调,所以C符合题意;

D、对着试管口吹气,管内水量不同时,空气柱的振动快慢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所以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C。

4.将一辆玩具汽车放置在白色背景板前,拉上窗帘,打开光源A,让一束白光照向汽车,发现汽车呈现绿色,若再将另外一束红光照向汽车的影子,则影子区域此时呈现(   )

A.黑色B.红色C.绿色D.白色

题目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

答案详解:发现汽车呈现绿色,这是由于汽车反射绿色光。

将另外一束红光照向汽车的影子,将影子照亮,由于背景是白色的,反射各种色光,所以反射红光,所以区域呈现红色。

所以选:B。

5.如图所示,一位同学站立在水平地面,其前方竖直放置着一平面镜,同学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5m。则(   )

A.将平面镜向上移动,该同学的像向上移动

B.该同学远离平面镜时,镜中的像变小

C.平面镜绕底部逆时针转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像远离自己

D.同学水平右行20cm,同时平面镜水平右移10cm,像的位置不变

题目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答案详解:A、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像与物体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所以像不动,所以A错误;

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大小相等,可知,该同学远离平面镜时,镜中的像不变,所以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平面镜绕底部逆时针转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像的距离不变,所以C错误;

D、已知同学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5m,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则同学的像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为1.5m,

当该同学水平右行20cm,即该同学距离平面镜为1.5m﹣0.2m=1.3m,

像也向右移动20cm,则同学的像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变为1.3m,

若同时平面镜水平右移10cm,则此时该同学距离平面镜为1.3m+0.1m=1.4m,

此时该同学的像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还是1.4m,所以像的位置不变。所以D正确。

所以选:D。

6.同学们都说小红和小兰说话声音很像,主要指她们两个人说话时声音的(   )

A.音调相近B.频率相近C.音色相近D.响度相近

题目分析:解决此题需要掌握:

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答案详解:不同人的声带发声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而同学们都说小红和小兰说话声音很像,主要指她们两个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色相近。

所以选:C。

7.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C.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D.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题目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分析此题。

答案详解:

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所以A错误;

B、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则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所以B正确;

C、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所以像不动,所以C错误;

D、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所以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不变,所以D错误。

所以选:B。

8.下列光现象中,属于镜面反射的是(   )

A.在不同方向都能看见点燃的蜡烛火焰

B.太阳光照在地面的玻璃片上形成刺眼的光束

C.人在公园里看见鲜艳的花朵

D.全班同学都能看见教师黑板上的字迹

题目分析:(1)平行光射到光滑物体的表面上,被物体平行射出,当射到眼睛里会觉得特别剌眼,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2)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答案详解:A、蜡烛火焰属于光源,能看到,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A不合题意。

B、太阳光照在地面的玻璃片上形成刺眼的光束,就是因为玻璃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所以。所以B符合题意。

C、人在公园里看见鲜艳的花朵,是因为光射到花朵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所以。所以C不合题意。

D、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教师黑板上的字迹,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所以。所以D不合题意。

所以选:B。

9.小红妈妈用黄油煎牛排给小红吃,小红看到黄油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变软、变稀,然后变成液态,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该过程中黄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过程的是(   )

A.

B.

C.

D.

题目分析:①熔化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②凝固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若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凝固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答案详解:由“黄油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变软、变稀,然后变成液态,”可知黄油为非晶体,因此黄油的加热过程是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A、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

B、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符合题意。

C、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D、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B。

10.人们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但能听见蜜蜂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

A.振幅不同B.音色不同C.频率不同D.响度不同

题目分析:人的听觉范围在20赫兹到赫兹,低于20赫兹的是次声波,高于赫兹的超声波,无论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耳都听不见。

答案详解: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小于20赫兹,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较快,发出的声音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所以选:C。

11.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甲、丙的音调不同和响度相同

C.乙、丁的音调响度都不同

D.甲、丁的音调、音色都相同

题目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答案详解:

A、从声波的波形图可知,甲和乙的振动频率相同(相同时间内完成了2次振动),波形不同,所以甲、乙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所以A正确;

B、甲、丙的振动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而振动的幅度相同,则响度相同,所以B正确;

C、乙、丁的振动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响度不同,所以C错误;

D、甲和丁的振动频率相同,波形相同,所以甲、丁的音调、音色都相同,所以D正确;

所以选:C。

12.小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两次比较发现(   )

A.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

B.第一种方法费燃料但省时间

C.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D.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两种方法所用时间相近

题目分析:水沸腾时的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影响液体沸点的是气压,与火焰大小无关。

答案详解: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保持温度不变,所以使用急火、慢火所用时间一样,但第一种方法浪费了燃料。

所以选:D。

13.关于超市里的热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产区鼓风机向地面吹风,减缓了地面上水的蒸发

B.碎冰撒在冻鱼上,是利用冰熔化时降温来保鲜

C.向蔬菜上喷洒水雾既能为蔬菜补水又因为水蒸发吸热,有利于保存蔬菜

D.保鲜膜包裹的蔬菜,减缓了水分的汽化

题目分析:(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2)物质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可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3)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是吸热的。

答案详解:A、水产区鼓风机向地面吹风,加快了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地面上水的蒸发,所以A错误;

B、冰熔化时要吸热,可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因此在泡沫箱里放一层碎冰,再放一层海鲜,这样可起到保鲜的作用,所以B正确;

C、喷出的雾会迅速蒸发,发生的是汽化现象,在汽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温度迅速降低,有利于保存蔬菜,所以C正确;

D、保鲜膜包裹水果,减慢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这可以减慢水分的蒸发,所以D正确。

所以选:A。

14.针对下面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所发声音的响度越大

B.乙图中,把石块放在水中敲击能听到石块发出的声音,说明振动能够发声

C.丙图中,改变小卡片在梳齿上划动的速度,可以改变发声的响度

D.丁图中,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减小声源的响度

题目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答案详解:A、甲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大,所以所发声音的响度越大;所以A正确;

B、乙图中,把石块放在水中敲击能听到石块发出的声音,说明水(液体)能传播声音;所以B错误;

C、丙图中,改变小卡片在梳齿上划动的速度,卡片的振动频率就发生变化,即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所以C错误;

D、丁图中,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所以D错误;

所以选:A。

15.如图,由于图象撕去了一角,无法判断是熔化图象还是沸腾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定是某种晶体的熔化图象

B.这可能是某种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C.这一定是某种液体的沸腾图象

D.无论是熔化图象还是沸腾图象,温度不变的时间段内一定吸热

题目分析:(1)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升高;

(2)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答案详解:由图象可知,有一段是水平的,说明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可能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或某液体的沸腾图象,不可能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所以A、B、C错误;

无论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在此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要不断吸热,才能使晶体继续熔化或液体继续沸腾,所以D正确。

所以选:D。

16.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

C.只要测量的方法正确,就可以消除误差

D.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题目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误差,可以采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

答案详解:

AC、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出的结果,它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AC错误;

B、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所以B正确。

D、实验中的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小,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所以D错误。

所以选:B。

17.在凸透镜主轴上的一物点P,物距大于焦距,如果沿直径对称切除透镜很小一部分,如图所示,再把上、下半截透镜向原主轴位置合拢,则成像情况与原来相比(   )

A.相同

B.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成像点上移,下半截透镜B成像点下移

C.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成像点下移,下半截透镜B成像点上移

D.不能成像

题目分析:由透镜成像的原理我们知道,透镜所成的实像是由光线汇聚而成的,又因为这里物距大于焦距,所以一定是成实像。因为通过透镜中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其他的光线都会会聚在主光轴上,物体放出的光线不止一条,去掉透镜的一小截仍然能会聚光线成像,只是成的像暗淡一点。若我们不合拢两截透镜那么他所成的像由以上分析便可得知,像除了暗淡一点之外没有其他变化。若合拢,我们可以假想得到相当于有两个透镜在成像,上面一个下面一个,只是上面的透镜向下移,下面的透镜向上移。

答案详解:如果沿直径对称切除透镜很小一部分。相当于把凸透镜分成了上下两个小凸透镜,这两个小凸透镜的焦点及焦距和光心与原来的大凸透镜是一样的,不移动时主光轴、焦点都是重合的,当把上面的小凸透镜下移后,该小凸透镜的主光轴也向下移,相当于物体向上移,当然成像要向下移。下面的小凸透镜与之相反,像向上移。

所以选:C。

18.如图所示,服装店经常将一面平面镜倾斜放置,当照镜子的人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A.镜中像的上半身将变大

B.镜中像的下半身将变大

C.镜中的像将靠近平面镜

D.镜中的像为虚像,像与人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

题目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答案详解:AB、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与人等大,当人走近镜子时,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所以A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的像将靠近平面镜,所以C正确;

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成虚像,当你走向平面镜时,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仍然垂直,所以D错误;

所以选:C。

19.如图,用三棱镜对太阳光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太阳光由多种色光组成

B.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可以适当增大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C.最早通过图示方法进行光的色散研究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D.彩色光带外侧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其中A处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题目分析:(1)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

(2)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则应增大彩色光带的宽度,即适当增大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3)牛顿是最早研究光色散的科学家;

(4)该题是光的色散实验,在此实验中,要弄清楚白光被分成的七种色光的内外顺序,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答案详解:A、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太阳光是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所以A正确;

B、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则应增大彩色光带的宽度,即适当增大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所以B正确;

C、最早通过实验研究光的色散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所以C正确;

D、太阳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且光屏上A为红光,B为紫光,在紫光以外的不可见光有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B处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D错误。

所以选:D。

20.下列关于“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和“人眼看不见的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远大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

B.超声波的频率大于次声波的频率

C.红外线从空气射向玻璃传播速度变小

D.它们的传播速度都与介质有关

题目分析:(1)无论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传播速度是相同的,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

(2)频率高于Hz的声波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m/s,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

(4)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都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答案详解:A、相同温度下,在空气中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所以A错误;

B、频率高于Hz的声波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超声波的频率大于次声波的频率,所以B正确;

C、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m/s,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所以红外线从空气射向玻璃传播速度变小,所以C正确;

D、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都与介质的种类有关,所以D正确。

所以选:A。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lygou.net/afhzp/818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