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就是把一个人本来就拥有的美好品德发现并弘扬开来。怎么实现这一点呢?明代心学鼻祖王阳明给了一个方法——“致良知”。他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是有良知的,如果你不去召唤它,它就会一直在体内沉睡着。内在的良知就好像一个在打瞌睡的人一样,等待着我们去唤醒。
每个人的内在是多面性的,有天使也有恶魔,至于被唤醒的是哪一个,就看身边人用什么语言去引导。我们每一个人都注定会影响世界,至少是身边的小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还是更糟,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夫妻之间一旦出现矛盾,就会陷入“夫妻矛盾—改变对方—干涉与控制—争吵—矛盾加深”这一死循环中,这个循环背后的假设是“矛盾是因为对方的责任”。可真的是这样吗?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夫妻矛盾一定是双方都有责任,可为什么我们总想着去改变对方,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呢?如果我们能念头一转,从自身做起去改善夫妻关系,那死循环马上就会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活循环——困难(夫妻矛盾)—决定(改善自己)—行动(觉察、反省、负责任)—结果(处理关系能力提升,夫妻越来越恩爱)。
脑神经科学认为,我们的大脑可分为情感脑、理智脑等几个不同的部分,情感脑负责感受情绪,做出直觉判断和选择,日常生活中超过90%的时间,情感脑掌控我们的一切;而理智脑负责分析、判断、选择、决策,作为高能耗机制,其日常被激活时间不足10%。当情感脑与理智脑协作良好时,我们会有平静、满意的感受;一旦它们陷入冲突,如同上面所说的那些,我们就会进入内耗模式:理智压抑情感,或情感碾压理智。
无论我们遭遇过何种打击,无论个人愿意与否,选择的权力一直都在我们手中。实际上,关于情绪的脑成像研究发现:痛苦是一种自我选择!
我们的情绪并非天生,情绪的变化完全是后天经验以及自我选择的结果。
痛苦源于个人经验,源于我们的知识建构模式。
压力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不愉快的感受则是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副产品
大多数时候,痛苦与是否努力无关,导致痛苦的,更多的是个人心理灵活性的丧失,以及对自我、他人、世界苛刻的评判。尤其是自我评判,我们根本无从逃避——有研究指出,对自我评判的大约99%,都来源于内心而非他人。提升个人心理灵活性,掌握有效的问题处理技巧而非放弃努力,会让我们更容易摆脱心理困境。
当你知道未来某些事情必然会发生,而自己又无力扭转的时候,你提前知道又有何意义?还不如把焦点放到现在,去勇敢面对、坦然经历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那份挑战。与其提前知道那个果,不如先种好当下的因。
张德芬老师所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当你和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了,外界的各种关系也都将顺流而下。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人若精彩,天自安排。愿我们都能更加认识自己,爱自己,在关系中,寻得那个“对”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