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闽南的土地上,无论在宁静的乡村或繁华的市镇,无论是绮丽堂皇的民居楼房亦或庄严肃穆的家族祠堂,门楣的匾额上,随处可见镶刻着这些醒目的大字:“太原衍派”、“清河衍派”、“陇西衍派”、“开闽传芳”、“九牧传芳、”“天水堂”等等。这些作为姓氏郡望或堂号标志的字眼,成为闽南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特征。
今天,芙蓉就带大家一起到石狮乡间去找寻这些有趣的牌匾,听听那光耀门楣的故事,探寻祖脉的渊源。
闽南历史源远流长,上下越千年,闽南地区的开发,与历史上中原和北方居民大量南迁紧密相关。“陇西”、“太原”、“济阳”……当中原的地名出现在闽南古厝的门楣上,这是中原文化传统在闽南的延伸,亦是闽南人对自己祖脉源流的探索和追寻。
它们不但说明如今闽南主体居民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而且强调祖先渊源的形式,本身就说明对中原文化的尊崇。中原文化是中原移民带入闽南地区的,随着移民成为当地居民的主体,中原文化也成为闽南文化的主体,闽南文化实质是一种移民文化。
星罗棋布的闽南村落,以地域和血缘为基础,往往具有一定的家族性,这使之得以稳定的发展。但同一个姓氏,就算在同一个村庄,也会有不同的衍派,闽南地区的蔡氏,就有济阳衍派、莆阳衍派和青阳衍派,其中济阳衍派为总属,而莆阳衍派和青阳衍派是分支。据《蔡氏族谱》记载,蔡姓原居中原的河南济阳府固始县。其后人散居福建,后又入台湾、广东以及南洋各地,其中宋仁宗时的状元,曾经为泉州城造了一座洛阳桥的蔡襄,是入闽始祖蔡用元的六世裔孙,他的子孙,都以“济阳衍派”自称;而蔡用元之弟蔡用明的后裔,则称为“青阳衍派”。
“传芳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牌匾上写有传芳的,都会有一个故事。
以杨姓为例,杨氏人家的牌匾上很多都写的是“四知传芳”,其典故出自大家都熟悉的东汉清官杨震“四知”的故事:杨震到东莱做太守,路过昌邑,过去曾受过杨震举荐的昌邑知县王密,夜里揣着*金来到杨震的住处,想送给杨震。杨震拒绝,并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者?”王密惭愧地回去了。
一个姓氏在迁徙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衍生出姓氏的支脉,也出现了不少贤才俊杰,或经历了一些值得铭记的事,或遗存下一些珍贵的物件,许许多多佳文美谈依然流传至今。传芳相对于衍派而言更具有地域性,因为各地的传芳不尽相同,即使相同的衍派也有不一样的传芳。如永宁梅林村的李姓,“只要门楣上写有‘沙堤传芳’的一定是出自梅林李姓。”当地人说,因为梅林村的李姓是从新沙堤迁徙过来的,为了让后人谨记宗源,便在门楣上写上“沙堤传芳”。“而其他李姓大多使用的是‘柱史传芳’或‘紫气东来’等字眼,说的都是老子李耳的历史。”
伍堡邱姓民居的门楣上写的一般是“河南衍派”、蚶江石湖村郭姓门楣上写的是“汾阳衍派”、锦尚谢厝谢姓民居的门楣上写的则是“宝树传芳”,曾姓源自“龙山衍派”,王姓门楣上最常见的要数“开闽传芳”,还有董姓颇为有趣的“圈龙传芳”。它们不仅仅是门楣上的四个字,而是闽南人对宗族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是在不断追求和延续包含血脉情缘的归属感。
不少外出的游子依然将祖训铭刻在心中,将郡望与堂号作为自己行走天下的标志,不管身处何方,始终念叨着这些故事。例如郑成功的岳父董飏先,虽长眠于金门却从未忘记沙堤村的祖训,在他墓碑后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沙堤玉笋”四个字,“无需怀疑,这一定是董飏先之墓。”当地人解释道,沙堤村董氏宗祠中天井左侧耸立一天然“石笋”,露出地面约3.5米, 直径约1.5米,形同春笋,乡人传闻,此石笋摄日月之精华,沐雨露之膏泽,不与草木同枯,而与时序共荣,有“活笋”之称,故沙堤董氏素以“玉笋传芳”为荣。
“衍派”与“传芳”是人们对共同先祖的认同,对家乡的归属感,这是闽南人乡土之情的由衷表达,不论富贵或贫瘠,祖脉的根与先祖的教诲都不能丢!
医院健康小助手:『4个护嗓小秘方』1.木蝴蝶+麦冬+胖大海,适用于慢性咽炎、大便干燥;2.木蝴蝶+麦冬+金银花,适用于慢性咽炎、干咳烦热;3.甘草+桔梗+金银花,适用于慢性咽炎急性发作;4.木蝴蝶+*参+罗汉果,适用于口干气短,声音嘶哑变小。
石狮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