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靖
清明/QingMing
明天是清明,一个特殊的节气,也是我们休息的又一个假日。
清明节假期中的你,在做些什么呢?是去给逝去的亲人扫墓?还是因疫情只能遥寄乡思居家缅怀?是去郊外踏青寻春?还是家中静心休息,赏一赏窗外美景?
我们中国人的节气节日,都有着它的文化来源和深刻内涵,节日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和节日本身的特质有关,我们的任何一个动心起念,也关联着我们当下和今后的人生幸福,所以,在清明这样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有必要做一些心理的管理和建设,完成一些对话,作为我们和节日的相遇方式。
慎终追远,与先人和逝去的亲人对话
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邻。”祭扫习俗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高菊涧《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当清明节来临,在外乡的人们不远千里回到故乡,在逝去的亲人的坟头除去杂草,摆上祭祀的果品什物,郑重地拜上一拜,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敬意。今年由于疫情,很多人无法回乡祭扫,那么网上祭扫也可传达感恩与缅怀之意。
现实中,很多人的心理问题与“生离死别”有关。
人活在世上,必然要面临与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分离的课题,这种分离,要么是空间地域上的距离,要么是死亡所造成。分离焦虑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各个阶段,人一出生从妈妈的子宫里出来,就是初次的与母体的分离,那声婴儿的啼哭就是对分离的恐慌;三岁该上幼儿园了,从家里由亲人的每日陪伴到进入幼儿园,这是又一次分离,幼童依然会有害怕和焦虑;长大了,谈恋爱了,与恋人的分手伴随着感情的割舍,这更是重要的分离,所以会有失恋的痛苦。
如果这些分离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心理创伤,这是生离。
还有一种死别,就是亲人的离世。与离开这个世界的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没有分离好,这种创伤更是深重。离开的亲人,你对TA爱着也好,恨着也罢,想对TA说的话TA再也听不到了。你对TA的思念、内疚甚至怨念,都无从表达,这会成为你感情上的一个创伤,在清明节这样的日子里,更容易隐隐作痛。
怎样修复伤口,完成关系的升华呢?我们可以做一些告别,就是通过一些形式,与离开的人进行对话。
比如,把对亲人想说的话写成一封信读给TA听,或把你们之间的故事画成画来呈现,或在心中默默地告诉TA你没来得及说的一些话,让你的情感充分表达,让你的心意得以传递。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那么我们祭祀祭奠亲人,也宛如TA就在跟前一样。跟祖先对话亦如此,那是一种和祖先的链接,因为你的生命的根来自于那里,告诉TA你的过去你的现在,你会得到祖先的祝福,获取更大的力量,生命唯其有根有源才更强壮和稳定。
有了和祖先的链接,有了和亲人的告别,才能修复旧伤口,才能更好地追思过往,珍惜生命,望向未来,我们的内心,因这些对话和仪式而受益,我们对未来的体验,也会因当下的修复而更健康。
感受春意,与大自然对话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前后,我们会感到,风更柔了,也更暖了,风过处,万物皆被它熏染;桐花盛开,芳菲依然,草木青青,春光大好,不出门岂不辜负了它?
所以,古人也把清明称为踏青节、行青节、三月节,他们春游踏青的活动很多,如折柳、放风筝、荡秋千、玩蹴鞠等。
那么在这样一个天朗气清、春和景明的时节,我们今人更应该走出家门,感受春意。和家人和朋友,投入到大自然中去,与自然亲密接触,与自然亲切对话。
你可以在和畅的春风里放放风筝,你的烦恼你的心愿,可以随风筝飘向天空,大自然会听到,大自然也能接纳和化解,在你抬头仰望的时刻,在你专注牵线放飞的瞬间,所有的人间烦忧,也都随风而去。
你可以在树下草坡上,铺上野餐垫,摆上好吃好喝的,边呼吸着清爽的空气,边欣赏着花花草草,边尽兴地享受美味。你的肌肤得以舒展、五脏六腑得以润濡,顺应春气、扶助正气、生发阳气,这是你的身体和大自然的最生动最亲密的对话。
一年中,与大自然最适宜最舒畅的接触就是这个时节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真正调节心情、舒畅情志、愉悦身心。
当然,疫情之下,处于疫区的人们,无奈接受隔离的人们,无法出门靠近大自然,但居于家中却仍然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打开窗户,让风穿过厅堂;侧耳聆听,听窗外树上的鸟鸣;举目远望,可见小区里的花红柳绿。因疫情而焦虑的心情也许因这欣欣然地蓬勃的春色而轻快一些。
理解生死,与内心和生命对话
清明节在我们的风俗里,要祭祀要扫墓,缅怀死者;在时令节气里,也意味着春回大地草长莺飞万物生发,人们宜踏青游乐。那么这个节日就把生和死结合在了一起,既让人体验到死的悲伤,又让人感受生的乐趣。
这样一个融合生死的节日,或许更加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吧,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去思考人生的这两大命题,促使人们与生命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无疑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和厚重,也让我们更深刻地去思索如何更好地活着,如何去面对死亡。
人生的哲学命题最重要的就是我从哪里来和我往哪里去,我的祖先我的家庭就是我的来处,死亡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归途,中间大段的过程就是我们活着的此生。
我不敢妄谈生死,也更不会教别人怎么活,但我记得这么一句诗,“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活着,就要灿烂、奔放,像夏天的花那样绚烂旺盛;死去,就是秋天落叶的飘落归根,那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和结局,安静、悄然,并不足悲。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清明时节,审视一下自己已经生活过的日子,问问自己,我活着的生活,是令自己满意的吗?假如死亡来临,我有什么遗憾的吗?我能够在剩下的日子里做些什么?
如果你能够给到自己一个答案,那么,你就知道自己生命所要追求的是什么了,你就明白当下什么对你最重要,这是自己与内心对话的意义之所在。
王小波说过,我只愿蓬勃地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清明。
清
《说文解字》解释“清”:朗,澄水之貌。“清”跟水的关系密切,是水状的澄明。澄,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清”,看上去是结果,其实也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因为水,“清”是流动中的恒常美好。因为水,“清”是滋润的状态。中国人还讲,清风明月。风何谓清?无形里见有形,中国人视风行如水流,风也因此有清浊之分,清明节气的“清”就是对风的形容。
明
再来看明字,《说文解字》:“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属皆从朙”。意思就是“月光从窗户里照进来使屋子里很明亮的样子”,多么幽静清朗的画面啊。
清明
现在我们来解“清明”。“清明”二字的原意就是“清澈明朗、清洁明净”。
愿我们,心随万物,如万物般清洁而明净,在庄重肃穆的节日里追思过去,一边踏青寻春,在春和景明的日子里走向新生,于此,便契合了这天地气象,便走向了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