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理解孩子编辑秦老师,大家有问题,欢迎留言咨询, 是可操作的详细解答)
作为妈妈,自我的反思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学心理学的妈妈,就会经常因为一点小小的事件自我反思,对我来说,这是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必经之路。
我今天的反思来自于早晨未能让女儿如愿以偿地握到我的手。
因为女儿的幼儿园就在我们居住的小区内,下楼五分钟步行就到,所以在以前总会隔着幼儿园的围墙看她做早操,等着她从教室里出来叫声“妈妈”给我打个招呼,快乐活泼地跳完早操后排队走进教室,再朝我挥挥手说声:“妈妈再见!”。自从生完妹妹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去看她跳早操了,即使不去看,我也知道她会快乐地蹦蹦跳,因为她特别爱做早操。
今天妹妹有些反常,本该睡觉的点闹腾不睡,好吧,带着小不点一起下楼去看姐姐做操!
好久没有来看她,心里想着她排队走出来看到我,一定会非常的开心、兴奋。抱着妹妹来到幼儿园围墙附近,看到姐姐正好排着队伍出门,果不其然,看到我抱着妹妹来看她做操,立即咧开嘴巴笑得像花儿一样灿烂,神情中还带有一丝惊喜。
当她们的小分队走过靠近我这边的围墙时,他们班一个小女孩朝我们这边跑来,撒娇地叫着我旁边的一个女士“妈妈,妈妈”,然后小女孩抱着她妈妈的手,欢快地蹦跳着。这一幕被站在队伍里的我家大宝看到了,她离开了队伍朝我跑过来,伸出双手想要抓住我的手,此刻的我有那么一点点慌乱,就在大宝的手刚刚要抓到我的那一刹那,我有些紧张地摆手说:“好了好了,快回去,快回到队伍里去!”,大宝的动作戛然而止,掉头转身飞奔到队伍里站好了,我明显的看到了她小脸上的失望和令人心疼的落寞。
此时的我恨透了自己刚才的那一点慌乱,为什么自己不晚一点喊停,为什么不让孩子握到我的手后再告诉她归队,我明确地相信在握到我的手后,我要求她归队,她一定会满足地、蹦跳着离开我回到队伍中去,不会给老师带来麻烦。
这件事情带给自己的困扰情绪久久不能消散,于是我开始正视它,思考它,分析它。
我为什么在孩子向我走过来之后产生慌乱,我分明看到了自己的恐惧!
再去细细品味这个恐惧,我想到自己恐惧的不是孩子向我走来,也不是孩子班级的老师有多么的严厉,不允许孩子走出列队(他们班级老师是很温柔有爱的老师),我体验到了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时,面对班里的老师时,就有这样的恐惧,一模一样。还记得那时候上小学,班里数学老师是个胖胖的中年女人,非常严厉凶悍,班里所有的孩子都害怕她。她经常打学生,有一次班里几个学生没有完成好她布置的数学作业,她将那几个学生叫到讲台上,挨个训斥,打耳光,然后揪着头发往黑板上撞,那时的黑板还是那种镶嵌在墙壁上的,非常硬,我清晰地听到他们撞到黑板上时脑袋被碰撞的咣咣的响声,我当时被吓蒙了,然后是偷偷地抽泣,因为站在讲台上的其中一个是我双胞胎的姐姐。
我感觉到恐惧和无助,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反抗的理由和力量,甚至,我们没有想过去反抗,只因为她是老师!
姐姐被打的一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下午放学后回到家,我将姐姐遭受老师打的事情告诉了妈妈,我想这是我 感到有些安全并能降低自己恐惧感的途径了,没想到的是,我的妈妈没有发现我的恐惧并安慰我,反而说:“没好好写作业,就该打,长长记性,老师管你们都是对的!”,顿时我又被一记重拳打入更加绝望和恐惧的深渊,我甚至后来好几次在同学们都放学离开教室之后,一个人走到讲台上,将自己的脑袋往黑板上撞,去感受那种痛,这种迟来的感同身受能够减轻我对姐姐的极度心疼。
所以自己一直以来都多少有些害怕老师,就是从内心里打怯,不敢畅所欲言,不敢走错半步,于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于老师的安排布置中,正如站在女儿走向操场的整齐队伍里。
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依据生存环境,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压抑或者削弱会让自己遭遇危险的特质因素。
于是,即使自己现在已经成熟长大,离开了校园,即便是自己已经结婚生子,成为了一个母亲,儿时对老师这个角色的恐惧和被束缚的感受依然能够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跳出来阻碍自己,让自己感受到不悦,而这种阻碍也堵塞了我的女儿自由表达她的感受、爱和想法的通道,由此影响便发生了并且传递了,我女儿一定也能够多少感受到一些束缚、一些压抑与不悦。
我清楚地明白这是属于我自己的问题,我必须面对这个给我带来禁锢感觉的结点;我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感受、不逃避不忽视,勇敢地去触摸它,正视它,将自己再次带回到那个不愿意去回忆的时间片段,重新成长一次,给自己力量和勇气去打破禁锢自己的枷锁,让身心更自由一些,更灵动一些,更真实一些。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我们经常会翻看育儿方面的教科书,研读网络的育儿心得与真经圣经,其实我个人认为 的教育便是作父母的对自己的感受和行为的反思和领悟,遇到盲点及时疏通并让自己的生命能量畅通地自由地流动,如果感觉自己真的很难做到,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老师。
要相信,你好了,孩子就好了,你的死穴在哪里,或许你拼尽全力把劲儿使在孩子身上,孩子也会在这个坑里爬不出来。再好的育儿理论也只是技巧和方法,最本质的还是人本身,是父母自身有着怎样的人格和自由度,正如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曾经说过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做什么事更重要!”。
(本文为理解孩子原创,版权归理解孩子所有,转载请申请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