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甄嬛传解读33|甄嬛蜕变事情真的有因才有果吗?
甄嬛小产,经历了痛苦,愤怒,失望,自责,怨恨的蜕变后,终于被翠果的几个嘴巴给打醒了。有时候就是这样,慈悲心肠不如霹雳手段,太后、端妃、眉庄、果郡王、崔瑾汐,包括流朱浣碧都曾劝过甄嬛,但都不管用。
这次甄嬛的蜕变跨度比较大,是个人价值体系的重建,接受新的世界运转规则。
拉拢曹贵人
她决定以色侍人,重新获宠。
余氏为重新获宠,跪在养心殿外唱了一整夜,把皇上的心都唱软了;
陵容为了重新获宠,苦练唱歌冰嬉,在甄嬛,华妃失宠的间隙获得专宠;
眉庄特有意思,她竟然在皇帝下朝的路上捡镯子,连心思都懒得动,就这么直白而搞笑,只要眉庄肯低下骄傲的头颅,皇帝就愿意吃她这一套。
华妃为了重获圣宠,委委曲曲地写了认错的陈情表,皇帝也认了。
只要妃子肯低头,肯为他花心思,不在于使用什么方法,皇帝都肯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富察贵人实在比较草包,明明非常渴求恩宠,但小产后,没有再度获得皇上的眷顾,她是实实在在倚仗着家世身份,混在深宫。
有一个有趣的对比,富察的学识修养,连华妃的都不如,华妃还知道“人彘”的典故,编剧这个对比真逗!
甄嬛知道,只要自己屈就,皇帝会接受她,但她的心思不止于此,她想要抓住皇帝的心。
在冬日临近之际,甄嬛找来蝴蝶,在倚梅园上演了令皇上难以置信的一幕。惟有超出预期,才能留下深刻印象。
可见甄嬛团队的执行力。明明甄嬛要的是不合时宜的蝴蝶,流朱甚至怀疑甄嬛给羞辱糊涂了,但浣碧、流朱、小允子等人还是严格执行了甄嬛的要求,想尽办法。把团队所有的力量和资源,都用到了这个计划的执行中。
重新获宠后,甄嬛立即着手拉拢曹琴默,因为甄嬛敏锐地察觉到:扳倒华妃的机会来了,皇上登基三年,平定西北,位置已经坐稳。
皇帝答应过甄嬛,一定会还她一个公道;
独独赏赐翊坤宫使用含有麝香的欢宜香;
皇帝不慎说漏了嘴:她不会有孩子的;
用《左传》讨论年羹尧时心有灵犀地写出“多行不义必自毙”;
种种迹象串联起来,表明皇帝着手除权臣的时候到了。
小产后,甄嬛已经觉悟:年羹尧不倒,便无法扳倒华妃,只要与皇帝一心,那么自己的敌人就是皇帝的敌人,甄嬛准备顺势而为。
拉拢曹琴默的手段:
1、让曹琴默参与操办朝瑰公主的和亲,这件事有两个作用:一是对温宜公主的未来产生切实的担扰;二是让曹琴默意识到年氏已到强弩之末。皇帝宁可用自己的妹妹去安抚边疆部族,也不让年羹尧领兵去弹压,这是一个风向。
2、杀鸡儆猴,通过“人彘”故事吓晕了富察贵人,继而软硬兼施,成功收服曹琴默。甄嬛对付富察贵人不是为了纯粹的报复,所有行动都是服务于扳倒华妃的大目标。
从对陵容上位的不爽,到只要抓住皇帝的心,谁侍寝都不要紧,再到建言华妃复位,这一步步,当长长的皇城甬道里,甄嬛与陵容的轿子擦肩而过时,甄嬛又向强大迈进了一步。
此时的甄嬛,大概到了端妃的层次:以目标为导向,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做无意义的事,不呈无谓之勇。
她对富察贵人狠,是学了华妃的铁腕铁拳,却没有华妃的莽撞,所以她宽恕了齐妃。仅凭情绪去做于大局无意义的事,是愚蠢,爽了一时,却留了隐患。
什么是愚蠢?表述得 一些,就是做一些于长远而言弊大于利的事。行事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和好恶,这已经是大部分人无法企及的层次了。
瑾汐对小主作了第二次点评:小主与从前不太一样了。
甄嬛的段位
在这里,简要梳理一下甄嬛的成长史。想到一个武侠小说中的对比人物:郭靖。甄嬛的成长,与郭靖武功的长进有诸多类似之处。
郭靖:
阶段:江南七怪教授武功时期;
第二阶段:得到马钰的点拨,学习了全真派的内功心法;
第三阶段:学到了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已经进入顶流;
第四阶段:通过周伯通,学习了九阴真经,使什么招式都威力强大,进入了无招胜有招之境;
第五阶段: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脱离武功的境界,那是胸怀。
甄嬛:
阶段:甄嬛的家教修养;
第二阶段:甄嬛开始揣摩人心(闲月阁探望眉庄时瑾汐的 次评语);
第三阶段:价值重建,有了*治觉悟和杀伐决断;但此时*治正确的意识不足,对人性的认识不足,掉进了皇后的局中;
第四阶段:离宫修行,历经世态炎凉,深刻理解人性;
第五阶段:华丽回宫,渐入无心之狠的境界;
在后宫,进入第四、五阶段的高手,包括皇上、太后、后期的甄嬛三人,端妃、瑾汐、苏培盛也算得上。这些人有一个特点:不会任凭情绪与好恶,无目的地跟人置气,点滴言行,都服务于其核心目标。
有人觉得,那岂不是很累?不然!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这种状态。就像卖油翁一样,随便一倒,油便能穿孔而过,那是无数次练习的结果。技能上可以练习,心思与行为的统一,其实也是如此。
皇帝维护皇权的思维,早已深入骨髓,甚至没有起心动念的过程。就像1+1=2,不需要思考计算,好似本来就是如此。皇位坐稳,西北平定之后,接下来就是除掉功高震主的权臣,跟年羹尧犯没犯错误,犯多少错误没多大关系。
所以,皇帝即便在遭遇失子之痛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仍然是用人问题(皇权),然后再考虑“后宫嫔妃何辜”(整体), 才是照顾甄嬛(个人)的情绪,这是皇帝的价值序列。有照顾到甄嬛的情绪,于皇帝而言,其实已经是莫大恩宠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现在的甄嬛,处在第三阶段。这个阶段已经非常厉害了,她对齐妃和富察贵人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华妃。
华妃在表面上仍然不肯输阵,但对甄嬛已经颇为忌惮,复宠的华妃处在一种患得患失的状态中。
华妃这个人,能够保持性情,是因为有年羹尧的保护和皇上的恩宠,年羹尧倒台后,她那奋力一撞,保住了华妃本色。如果让她一直活下去,她的性情就会渐渐湮灭,光华不再。就角色的观赏性而言,华妃的好死会比赖活更灿烂。
甄嬛的状态
在《甄嬛传》的上半部,甄嬛一直处在比较得意的状态,整个人显得有点浮。她上位太容易了,似乎只是略施小技,就能获得皇帝的盛宠。她不知道的是:皇上的恩宠不完全是因为她的才情与美貌,还有纯元光环的加持,信息不对称导致甄嬛没有认清人性与现实。
甄嬛的母亲比她更为谨慎,进宫探望时,克制着不给甄嬛惹麻烦,以自身阅历尽量替甄嬛规避风险。可是有些风险避不过,集宠于一身便是积怨于一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皇后的眼里,容不下一个宠妃。
甄嬛一直在蚕食皇后的份额,那些原本属于皇后的“恩宠”,在逐渐流失。此时的皇后,已经积蓄了对甄嬛满腔的怨怒。
回宫不是先到景仁宫,有时十五之夜歇在碎玉轩,皇帝人在皇后宫中,心却在碎玉轩,送去同心结;原本皇上动气的时候,伺候在侧的是皇后,现在成了甄嬛,甚至能随意进出御书房。
甄嬛虽没有像华妃一样的家世,但逐渐显露出来的峥嵘,比华妃更令人忌惮。此时的皇后,比甄嬛更为高明之处是对皇帝性格的了解和对人性的把握。
甄嬛虽懂得小心谨慎,但对干*的风险,显然没有足够的认识。说到底,还是有点浮,整个人没有沉下来,这是她后面栽大跟斗的原因之一。
下篇预告:敦福晋雪中送炭,甄嬛为何恩将仇报(待续)甄嬛传台词单号散更,解读文章双号日更,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