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成功人士最爱的和珅传,值得反复读

今日推荐:《和珅传》作者:刘淑霞。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六章敛财索贿:千里为官只为财

和是一个贪婪无度的人,对于他而言,不可能组织民众发展生产或者安定社会秩序,与民休息,从而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得以增加税收。在和眼里,这样做耗费的时间太长了,也解不了燃眉之急,况且这些人要地方管辖才行,自己也管不了。因此,和将眼光盯紧了下属,想让这些下属直接给自己进贡,和明白这些地方官员有无数种方法从老百姓的手中榨取油水。

地方官员善于巧立名目,从农民身上聚敛钱财,而和更胜一筹,他直接从这些地方官员的腰包中收取钱财。地方官员上至封疆大吏,下至知府知县,还有那些捐小官的商人每年都会向皇上进贡自己所能搜刮到的财物,从而获得乾隆的嘉许。他们知道和是乾隆的宠臣,因此每次给乾隆进贡时也少不了和的一份。这样的搜刮不可能每天都有,但是皇上、皇后、太后过生日时,这些贡品是绝不可少的,而和则会告诉这些官员送些什么礼品给乾隆才会讨得他的欢心。除此之外,和还打起了外邦的主意。当时安南、朝鲜等国家的使者每年也不得不为乾隆奉上一份大礼,供乾隆和和挥霍。尽管乾隆表面上装出一副清正廉明的样子来,但是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该送的还是送,该收的还是收,钱权交易,其乐融融。

不过,百姓的生活可就更加艰难了,各级官员不会自掏腰包给皇上进贡,他们只会巧取豪夺,增加百姓的负担,各地的税收也是日益加重,税种更是五花八门。和担任崇文门税务长官时,他所定下的高税率几乎到了雁过拔毛的地步,因此普通老百姓宁愿绕道也绝不从这个门走。为了征税,无论是进京的官员还是赶考的举子皆不放过,甚至连穿的衣服都要收税,可以说是荒唐至极。

和未进入内务府之前,内务府一直亏空,而和进入后,内务府很快扭亏为盈,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乾隆对和的能力也是大加赞赏。

虽然来和家里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但是和还是两面三刀,处处占尽便宜。如奉天义州的许五德与霍三德打官司,两人都同时送钱给和,希望和出面处理,但是和并没有因为两家敌对而拒绝收受任何一方的礼物,结果两家的事情都没有办成,还是得依靠自己去解决。

况且,和是一个文人,给他送礼还得讲究技巧。由于寻常的金银珠宝见得多了,他也逐渐不感兴趣,如果送给他名画古玩,会比送钱财更让他高兴。汪如龙就深谙此道,专门挑选一些精致的礼品送给和,如玉如意、黑玉蝴蝶等。最终,作为回报,和让汪如龙顶替征瑞,担任两淮盐*使。

于是,在和明目张胆的贪污下,卖官鬻爵之风悄然进行,大清的吏治也一天一天地毁在和的手上。

7.生活豪奢,对待家奴显吝啬

人们追求金钱,就是为了追求金钱带来的种种享受,假如金钱不能换取生活中的物质享受,那么它就没有任何意义。和富可敌国,他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也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在史书上,和的名字是与挥霍无度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平时吃腻了山珍海味,和一家开始以珍珠佐餐,因为据说珍珠有健身明神、延年益寿的功效,还可以增强人的记忆力。因此,为了讨好和,经常有人给他奉上上等的珍珠,以做下饭之用。据说江南吴县有一个叫做石远梅的珍珠商人,每次他到扬州一带贩卖珍珠的时候,当地的官员、商人都会不惜巨资从他这里购买珍珠献给和。并且,和对珍珠的要求很高,对于那些已经穿孔或者已旧的珍珠和是不屑一顾的。嘉庆四年(年),石远梅好不容易得到一颗名贵的大珍珠,而当他到扬州贩卖时却再也无人问津,因为此时和已经倒台。和的喜好居然能够决定珍珠的供求,可见和对受贿之风的影响之大。

除此之外,和家人的衣着也是相当考究,用料十分精致。相传和有一件衣服的纽扣,全部是由西洋小钟表做成的。和还修建了许多豪华别致的园林庭院,这些园林占地广阔,数目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如今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淑春园了。乾隆喜欢到圆明园游玩,为了便于时时见到和,乾隆于乾隆四十九年(年)将紧邻圆明园附近的淑春园赏赐给了和。淑春园其实也可以算做圆明园的一部分,和受到皇上的赏赐,于是又花钱扩建一番。在和的指挥下,修挖了湖泊,并将挖出的土堆成了小山以及岛屿。这样一来,淑春园变成了当时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私人园林,里面有一千多间房屋,三百五十多间游廊楼亭,其宏大的气势,在世上都很少见。

对于自己及其家人和是挥霍无度、穷奢极欲的,但是对于自己的下人、奴仆却是极其吝啬,只想从他们身上获得好处,加以盘剥。这些家仆里面,除了和的心腹刘全等人外,其他的人都穿着粗布衣服,并且经常以稀粥度日。再看和一家人,锦衣玉食、绫罗绸缎。仆人们因此心怀不满,常常怨声载道。

和对待家奴如此精打细算可能与他小时候的那段穷困的经历有关,他自己富裕了,便带领自己的家人享尽荣华富贵,而对于那些下人则是尽可能地克扣。或许这与人的贪婪本性也有关,在这些贪婪的人眼中,只有自己的安逸,别人的死活与他们无关。

在和心中,自我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对于自己有利的事情便努力地去做,无所不为;相反,对于那些没有好处的事情则处处吝啬,对于那些所谓的“义”、“仁”,和这样的人简直是不屑一顾。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lygou.net/afhgx/691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