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尔的儿子多乐宝藏男孩是怎样养成的

做父母的,也许不够渊博,无法给孩子知识;也许不够富裕,无法给孩子名牌。但是,父母的爱,可以给男孩一种能力和未来。——虎妈作者

妈小咪来源

男孩派原创最近,在节目《婚前21天》中,傅首尔又火了一把。缘于,她从不太好的原生家庭中,成长蜕变为事业有成的独立女性典范。然而,更令人羡慕的是,她体贴温柔的“咸鱼的老公”,以及那个曾经在《奇葩说》中,被傅首儿引用过多次的“段子手”儿子,9岁的男孩多乐。在《婚前21天》中,多乐真人出镜,他在节目中的表现,与父母的互动,网友们纷纷表示:原以为,是傅首尔编出来的“段子”,没想到,这是真的。才9岁的多乐,有着敏捷的思维,灵活的头脑,在“逻辑*才”妈妈面前,亦是可诙谐,可暖心,可调皮,可可爱爱的一个“宝藏男孩”,时而将妈妈怼得哑口无言,又时而让妈妈笑得合不拢嘴。不得不承认,能将“鸡飞狗跳”的儿子,养成“可暖可玩”的“宝藏男孩”,真的是老母亲此生最大的欣慰。那么,到底要怎么样,才能把男孩养成“宝藏男孩”呢?让孩子说话,比让孩子听话更重要在《奇葩说》中,傅首尔多次把与儿子的对话,拿出来当素材,看上去的“吐糟”,其实,也透露了傅首尔的教子方式。先来看看,他们母子的对话内容(节选):傅首尔问多乐:“妈妈和爸爸掉进水里了,你会先救谁?”多乐回答:“谁给我游戏充个值?”她给多乐讲丑小鸭的故事,是想告诉儿子,做人一定要努力。结果,儿子毫不留情的回答她:“它不用努力也会变成丑大鸭,你别想骗我努力。”傅首尔想教育儿子好好刷牙,不然班里的女同学会嫌弃的。多乐却不以为然的说:“你觉得我如果在乎她们,我会不好好刷牙吗?”当然,辩论*才的妈妈,不会轻易认输,追问儿子:“怎么会不在乎呢,你们班就没有一个漂亮女生吗?”多乐通透的回答:“喜欢跟漂亮有关系吗?我爸喜欢你,是因为你漂亮吗?”看到妈妈拿着心仪的婚纱对着镜子手舞足蹈,多乐说:“妈妈,你好像个沙发”,还不忘补刀“行走的沙发”。就这样,在《奇葩说》的舞台上,傅首尔一次次舌战群雄,却说不过自己9岁的儿子,更被儿子嫌弃,不要她去开家长,说爸爸帅气一些,妈妈总是不打扮就去了。对于这对母子,网友们戏称“互怼式母子”,真是让人羡慕。其实,在傅首尔和儿子“互怼”的背后,体现的是一个母亲的胸襟与智慧。面对儿子的“出言不逊”、没大没小,她给出的态度是平等对待,而不是如许多父母一般,会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去教导孩子:要尊重大人、对大人说话要有礼貌,亦或是上纲上线到思想道德等高度。在《父母的语言》这本中,作者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孩子越小时,越让孩子说话、让孩子多说话、说好话,有助于孩子的智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尤其对于男孩而言,父母给予的话语权,相当于在尊重和理解他的想法,给予了他足够的成长和思考空间,并愿意去倾听他内心的态度。实际上,每个人说的每句话,都体现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动态。一个遇谁怼谁的孩子,其实,在他表达时,是在不停的思考该如何表达,观察周围人的情绪变化,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父母与其用嘴巴去教育孩子,要如何听话,不如用自己的耳朵,去让孩子多说话,从他的话里,走进他的心灵,真正的了解和感受孩子,用好的亲子关系,滋养孩子的情感。被鼓励着长大的男孩,自信心更充足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有的孩子,因为写作业,与父母产生嫌隙,而离家出走;有的父母,为了孩子写作业,无能为力,而气得要跳楼。是自己的孩子太差,还是人家的孩子太优秀?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区别在于,父母怎么去应对。傅首尔的儿子多乐,在写作业时,同样会出现“一写作业,就是屎尿屁”的情况。为此,傅首尔的老公,还跟多乐在写作业时闹得不愉快。当他看到孩子,学习偷懒时,就摆出很严肃的样子去辅导孩子,只要孩子稍微犯错了,就会立马批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不是鼓励,反而给出新压力:“你把这个单复数和时态重点记忆一下。”面对爸爸的严厉与批评,多乐亦是表现很沮丧和抵触。而傅首尔的教育方法,则完全不同。在辅导儿子写作业时,她既没有全程围观陪同,亦没有给出特别严格的要求,而是全程“彩虹屁”,话风是这样的:“写字有进步”、“这字写得不错,果然是我的儿子。”在她的夸奖和鼓励中,孩子便表现得比较配合。网友们表示,太羡慕多乐了,傅首尔的“鼓励式教育”特别好。心理学家SusanForward博士曾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姜文曾坦言,人生最失败的事,就是和妈妈的关系。考上了中戏,妈妈居然只想洗衣服;买了房子给妈妈,她却不愿意去住。姜文也承认,妈妈是爱他的,但他觉得,妈妈并不喜欢他。其实,为人父母者,哪有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有些父母以为,对待孩子,尤其是男孩,就应该用严厉和威严的态度示之,这样才能激励孩子去成长和奋斗。实际上,能让孩子产生信心的,往往是来自父母的鼓励。因为,在鼓励的背后,是父母的认可和支持。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Dweck和他的团队做了长达十年的跟踪研究,他们研究不同的夸奖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们把孩子随机分成了两组:第一组:夸奖孩子聪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扬;第二组:夸奖孩子为之付出的努力,我们常说的鼓励。研究成果显示,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有着巨大的差别,长期的表扬会让孩子寻求认可并为之上瘾,抗挫折能力差;而鼓励呢,会激发孩子的信心、勇气、乐于接受新挑战,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其实,贬低、打击、简单的表扬,仿佛亲兄弟姐妹一样,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大同小异,站在孩子的角度,都属于父母的否定和看不见。这样的情况长期下来,就像给孩子罩上了一层黑纱,掩盖了孩子的光芒,也让他接收不到外界的光。而那些从小被父母鼓励的孩子,哪怕他只是一点点的小成长,父母也看在眼里,表现在鼓励里,正如傅首尔对儿子那样,不是说,今天写作业很认真,而是具体到“字写得不错”上。这样具体的鼓励,无异于正面的“蝴蝶效应”,通过一个方面的进步,激励和带动孩子在更多方面的成长和优化。男孩的暖心,来自于妈妈的尊重教育专家说过:“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多乐看上去有点油腔滑调,怼天怼地怼父母,实际上,他还是个特别暖心的孩子。傅首尔曾在微博中提到,多乐3岁时,在清晨推开门,看到妈妈熟睡,会静悄悄退出去把门掩好;会在采访时,跟导演说妈妈太累了,希望她能休息一会;也会在他生日时,集齐了所有老师给他盖的“善良章”;还会劝妈妈,平淡也可以是美好的一生。多乐对妈妈的“暖”,不是单纯的表面上语言的关心,而是展示出他内心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体谅,试问,这样的孩子,有哪个父母不觉得舒心呢。《养育男孩》的作者爱默生·艾格里奇指出:妈妈们,如果你只能给儿子一样东西,那就给他尊重。再回看傅首尔和儿子的相处,就能看出,她特别尊重儿子的想法,允许儿子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会注重征求孩子的意见,她还善于鼓励儿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于男孩而言,妈妈的尊重,就是对他的正面评价,无论他做了什么。有一位外国妈妈,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儿子是老大。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每个月都会跟儿子出去约会一次,就像大人一样正式的约会。到了约会的餐厅,儿子会帮她开门、拉好椅子,并且很绅士的询问妈妈想点什么菜。而吃饭时,妈妈绝对不会看手机,她是想让儿子知道,不管跟朋友,还是跟爱人在一起聚会、吃饭的时候,把手机带在身上,随时低头看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此外,吃完饭后,儿子还会用自己照顾妹妹和做家务赚来的钱结帐,并给服务生准备小费。妈妈表示,之所这么做,是为了让儿子从小就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尤其是如何尊重女性。比起女孩,男孩最渴望的,是来自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尊重,把他当成一个“男人”来看待,在日常生活中,小男孩也会变得贴心的“小男人”。得到妈妈尊重的男孩,更容易感受到来自身的力量,能透过这份尊重,去打量世界,去感受、体会他人的感受,并愿意尽已所能的给出回馈,像一个“男人”一样成长。养育男孩,请记得一定要把他当成“男人”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人类的终极幸福,与外部的事件并无多大关系,而是取决于父母如何养育他们的孩子。”每个男孩,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每一天都在为成为一个男子汉而努力。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像一匹野马,时而四处撒野,时而胡乱嚎叫,看上去毫无章法,无论是精力上,还是思维上,都常常和男孩脱节,令母亲非常头疼。实际上,男孩想要的,就是母亲把他当“男人”一样对待,尊重他的一切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信任鼓励、理解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从每个小处去引导他们即可。男孩再调皮、叛逆,或是任性,但是只要父母给予足够的“尊重”,他们会主动卸下“小魔头”的面具,和父母亲近并相爱相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lygou.net/afhgx/667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