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兴义市红星村珠防工程建设墙忠元摄
年,兴义市红星村珠防工程让荒山变绿墙忠元摄
冷洞村种植的金银花
南盘江镇五个一万亩芒果试验区
朱昌国手捧着铁皮石斛
冷洞村现在也成了旅游景点
■核心提示
3月初,贵阳还是春寒料峭,安顺、黔西南境内的南、北盘江河谷地带,气温冲破20度,枇杷、芭蕉已挂果。到年底,这一带的芒果、李子、澳洲坚果、铁皮石斛、金银花等精品农产品也将陆续面市,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益。这样的好日子,在10多年前,是村民千盼万盼的。那时,他们望着患上“土地癌症”的石山,想破头也想不到石头上还能重新披上“绿衣”,并产生经济价值。
今年2月下旬,贵州省发布“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三次石 ”监测结果,即年至年全省石 综合治理情况。数据显示,5年,贵州石 面积减少.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国家相关部门对于贵州的成绩做出了一字评价——“优”。而优异成绩背后,是一部贵州石 治理、生态保护与农村脱贫发展齐头并进的“石山王国”逆袭记,当中饱含了贵州人的智慧与人生百味,也彰显着“贵州精神”。
A“石山”里的城市生活
3月伊始,安顺市的气温,催促着高速公路沿线的梨花、樱花争相开放。安顺市民开始驾车出游,他们选择的目的地很多,去紫云格凸河、去旧州古镇、去普定夜郎湖……每一处都是高速贯通。
这样的旅程,安顺人李耀华会不厌其烦地玩到年底。除了欣赏乡村风光,还能在不同的季节尝到各地的特色水果。比如镇宁的蜂糖李、普定的梭筛桃、关岭的枇杷,这些果树长在石头夹缝间,为原本裸露的石山增添了灵气。
因为高速的发展,贵州经济生活的改善是毋庸置疑的。在此前提下,贵州各地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经济,不仅石 得到有效治理,也为城市人口提供了更高品质的物质保障。
在安顺的水果市场,陈佳佳已经做了20多年水果生意。与以前相比,安顺的水果品种起码多了10余种,先有海南岛的芒果,后又多了远道而来的进口水果,到现在黔西南山旮旯里也能种出芒果、火龙果,价格比外地货有优势,味道也不逊色。
“外围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微妙影响,容易被城市人忽视,但它确实存在。”安顺市林业局林业科技与产业发展科科长周海英说,上世纪90年代初,她刚参加工作,在记忆中,安顺市石 最严重时,全域的森林覆盖率不到30%,经过20多年的治理,安顺年的森林覆盖率已增加到53.18%,而这一年,全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55%。贵州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6.5%,则是森林覆盖率带来的蝴蝶效应。
普定县境内的夜郎湖是安顺市区的大水缸,它也被森林覆盖率影响着。
10多年前为遏制水土流失,夜郎湖岸种满了树木。普定县林*资源管理站站长勾承馥说,在以前,安顺市住在3楼以上的居民,自来水也喝不上,现在住 十层的电梯房也不缺水,水质标准已经连续多年达标率保持在%。
在贵州,与安顺夜郎湖同样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地区还有很多。年,兴义南盘江镇沿岸的网箱养鱼已经全部被取缔,渔民转行下地,在河谷地带的石 大山上见缝插针地种上了芒果、澳洲坚果、柑橘、芭蕉、枇杷。“我们的目标是5个一万亩,带领村民走上幸福路。”南盘江镇副镇长*海说,村民们种上的这些树木,也在保护着下游珠江的生态安全。
B退耕还林开启“石山治理”
一眼望去,环绕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的常家口大山满眼碧绿,藤蔓植物掩盖了上山的小路。“这是金银花,全村有多亩,全种在了石山上。”65岁的村民李兴意说,这些金银花是致富花,盖住了那段最苦的日子。
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土地分包到户,李兴意一家四口分到了不足4亩土地。“那时候我们农村人就想多生几个仔,人多了粮食越来越不够吃。”李兴意说,为了解决人口吃饭问题,全村人开始在常家口大山上砍树开荒。
“大山一年一个样。”李兴意这样的形容,包含着三个突出的变化:满地的树桩,不翼而飞的泥土,匪夷所思的石头。李兴意说,从山脚开始垦荒,十多年后,青山变成了石山,他们的玉米种到了山顶。每天,村民从山脚到山顶农耕要走一个半小时,在玉米收成的季节,最健壮的年轻人一天也只能来回跑5趟。即便如此艰苦,还是过着要挨饿的日子。
在年之前,贵州大部分农村面临着与冷洞村相同的问题。年,现任关岭县林业局局长姚文成刚到林业局,在一次下村工作时,村民一窝蜂赶来求助。“他们说土里长出了大石头。”
姚文成是科班出身,一到地里就知道是土层太薄,垦荒、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岩石外露。“石 与农村生存、生活取暖形成矛盾,几乎成了一个‘死结’。”姚文成说,就在这一年,中国启动了全球 的生态工程——退耕还林。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贵州*府和专家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