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带来了信息大爆炸,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众多的信息包围着。不过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当别人问你一个问题而你不知道的时候,通常你会回答“这个问题我百度一下。”
互联网时代,网络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云端大脑,知识和记忆通过互联网在我们的生理大脑和云端大脑间传递。
大量信息一搜即得,我们还需要学习什么呢?哪些知识是需要记在自己的大脑里,而哪些知识只需要存在云端?为什么我们查百度的次数会越来越多?为什么越来越感觉无知呢?
美国思想家威廉·庞德斯通在他出版的《知识大迁移》一书中对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对于知识的这种困惑作了解答。
他认为,我们和知识之间的关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发生变化。以前知识就像财富,占有的越多,我们就越富有。但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已经多到你占有不过来。这就像以前的知识你可以用一个空桶来盛。但是现在水已经多得像大海,你要做的不是如何占有这些水,而是学会如何在水里游泳。所以,关于学习知识这件事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知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都只是踏入未知世界的踏板。所以如何找到踏板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果找不到这样的踏板,庞德斯通给这样的状态起了个名字——元无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造成元无知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总结书中的一些精华与你分享。
首先是不要一味强调方法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同样重要。
什么是事实性知识?什么又是方法性知识呢?简单举个例子,我们以前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的“鱼”指的就是就是事实性知识,而“渔”指的就是方法性知识。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掌握的事实性知识比喻成砖块,而把方法性知识比喻成水泥,那么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知识的时候,是看他能用砖块和水泥砌多大的墙。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多地重视方法性知识的获得,而缺乏事实性知识的储备,结果是水泥还有很多但砖块不够用了。
这就好比你知道很多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狗等等,但是却不知道在搜索框打什么字进去。
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搜索的行为就会发现,要查询一段信息,首先需要从人脑中提取关键字。比如你要输入“蝴蝶效应”,那在此之前你就必须先知道这个概念,正确地敲出这四个字,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搜索。结果出来以后,你还要有能力去评估出现的信息的可信度,这些都需要事实性知识发挥作用。元无知的状态就是你可能根本无法在搜索引擎敲出“蝴蝶效应”这四个字。
基于以上的内容我们就得出了第二条精华,刺猬型人和狐狸型人。
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后来,人们把这两种形象指代两种类型的人:刺猬指专家型人才,而狐狸指的是通才型人才。
沃顿商学院心理学家菲利普·泰洛克对这两类人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刺猬型人才只注重自己的领域出发得出的观点,就像一个人手里拿着锤子,就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而狐狸型人才思想更为开放,会通过事实性知识为起点涉猎更多信息,反而更富有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对德国数学家黎曼研究的非欧几何很感兴趣,但是当时物理学家因为工作和黎曼的数学知识几乎没有联系,因此也几乎没人知道黎曼。但爱因斯坦因为钻研黎曼的非欧几何得出了全新的重力理论基础,这项洞见最后成为了相对论的基础,也成就了爱因斯坦。
有了前两段内容的基础,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如何获取事实性知识,或者说事实性资讯。这就引出了一个全新的名词——“回音室效应”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获得资讯的方式和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以前我们大多是从电视、广播、报纸等公共媒体接受非定制化的内容,因此可以获得更多意料之外的资讯。但是自媒体兴起之后,内容会针对读者的兴趣定制化,这使得我们接收到的都是一些意见相近的资讯或信息。这会给我们形成一个错觉,就是我们已经了解了全部真相,当我们把这些信息分享出去并得到了相似的反馈后,就更坚定了自己的观点,这个现象被称为回音室效应。
当我们了解了回音室效应以及元无知的原理,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反而越来越无知。我们对于信息的获取要像人需要营养一样均衡,吃东西不能挑食,信息的获取也不能挑食。多了解一些事实性知识,把它们存储在大脑里,才能在云端的大脑里获取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