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似鸟雀翅似蝴蝶,蝴蝶鸟来六渡了还有两

头似鸟雀,翅似蝴蝶……美丽的“蝴蝶鸟”来六渡了。严冬,本是观鸟淡季,但“蝴蝶鸟”的到来,点燃了鸟友的热情。天刚蒙蒙亮,数十位观鸟者便聚集在房山区十渡镇六渡村的悬崖绝壁下,戴着口罩、裹上大衣,翘首企盼,只为一睹“蝴蝶鸟”的芳容。

吴世京摄

鸟儿很漂亮

翅膀扇动犹如蝴蝶飞舞

清晨,阳光越过高山,照射到悬崖上,观鸟的人们立即进入状态。他们眼睛紧盯着取景框,手指虚按着快门儿。“鸟儿要来了。”有人小声嘀咕着,话音未落,快门声此起彼伏……镜头中,一只形似蝴蝶的鸟儿出现了。阳光洒在它的翅膀上,黑色、红色、白色、金色……绚丽夺目。鸟儿先是钻进草丛中寻找食物,而后又飞上崖壁眺望,黑豆一样的眼睛炯炯有神。这只“蝴蝶鸟”在大家面前停留了足足3分钟。

“蝴蝶鸟”学名红翅旋壁雀,个头儿和麻雀相仿,但比麻雀漂亮得多。黑色的翅膀上有两抹亮红色,还带着白色斑点,翅膀扇动,犹如蝴蝶飞舞。这美丽的“鸟中明星”有一双强有力的爪子,使它能够停留在悬崖绝壁之上,也因此得名悬崖上的“蝴蝶鸟”。

红翅旋壁雀属北京的留鸟,但也迁徙。只不过不似大雁等候鸟的南北迁徙,而是垂直迁徙——夏季在海拔较高的地方生活,冬季则会飞往海拔较低的地带。

老李是最先在六渡村发现“蝴蝶鸟”的“鸟友”之一。“十渡是黑鹳之乡,早些年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拍黑鹳。”年冬天的一个中午,老李在翻看拍摄的图片时,偶然发现离黑鹳栖息地不远的崖壁上,有一只红色翅膀的鸟。经过多方咨询,他才知道这是红翅旋壁雀,在北京地区很罕见。

一位在拒马河流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的专家介绍,目前十渡地区红翅旋壁雀的总数量大约在20只左右。除了六渡,二渡等地也发现过。“我们野外调查的结果表明,红翅旋壁雀喜欢在悬崖附近觅食,这也是在六渡比较容易拍到的原因。”专家说。

观鸟很严格

禁止诱拍还需约法三章

观鸟的人中有一对夫妇很特别,他们并没携带相机。这是住在六渡村的蔡丰永、刘红霞夫妇。两人裹着厚厚的*大衣,戴着棉帽,站在前往最佳拍摄地的小路上,一会儿看看悬崖,一会儿看看来路。见到脸儿生的记者拿着相机,蔡丰永迎上来,说:“您头一次来吧?希望您能文明观鸟。我们都痛恨诱拍行为!”

整个上午,蔡丰永一直在寒风中陪着摄影爱好者们拍鸟,制止不文明的观鸟行为。

原来,几年前,就是在这悬崖之下,曾有人为了拍红翅旋壁雀,竟用大头针将面包虫固定在木头上。鸟儿或许是太饿了,不仅吃了面包虫,还将大头针也吞了下去,没飞几步远,就重重地摔在地上。当人们在杂草丛中找寻“蝴蝶鸟”的尸体时,那位诱拍者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后来我们医院解剖,大头针已经刺破了它的内脏。”蔡丰永扭头看了看悬停在悬崖上的“蝴蝶鸟”,声音低沉了下来。

现在,来到这面绝壁下拍照的人,大多由熟人介绍。如果有生人来,除了禁止诱拍,还要约法三章——不要大声叫喊,要慢慢接近,避免让鸟儿产生恐惧;不能追鸟,要学会“守株待鸟”,让鸟类飞进镜头里来;不能做任何可能伤害鸟儿的行为,要让鸟类呈现最自然的神态。

爱护很体贴

越冬加餐喂食挺有讲究

蔡丰永夫妇经营着一家餐厅,名为“鸟友之家”。一座灰白色三层小楼,屋内风格独特——墙壁上、楼梯间,张贴着近张鸟类图片,是种在北京记录到的鸟类,每一张图片都堪称“数毛级别”(指图片清晰度),全部来自馈赠。与营业执照挂在一起的,是北京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和房山区园林绿化局共同授予的“爱鸟人家”金色牌匾。

老蔡说,房山十渡,拒马河穿镇而过,两岸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河边就已建成多家民俗户。当时,主打菜是鱼虾、野鸡野兔,城里人也喜欢到山里“尝鲜”。但是,过度猎捕,当地食物链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减少。

3年的一天,民间野保组织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的队员,走进老蔡的民俗院做宣传。一个数字令老蔡夫妇震惊——儿时经常能在河边见到的黑色大鸟黑鹳,在十渡镇的数量只有个位数了,就连花点儿、虫鱼、豆角鱼也都消失了。

“可不能让家乡的绿水青山毁在我们手里。”老蔡说。很快,在多位朋友的帮助下,他的餐厅里挂上了当地野生鸟类的知识展板,宣传介绍鸟类知识。各种野味也从菜谱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野菜、粗粮、柴鸡和柴鸡蛋、炖菜等农家特色饭菜。

夫妇俩的床头,摆放着各种鸟类书籍,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lygou.net/afhgx/599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