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百钧教授古画赏析四苏门画苑

《白头丛竹图》宋

(一)《白头丛竹图》

宋画《白头丛竹图》的线条勾得非常棒,与其他的画不一样。我读研究生期间反复地勾了这幅画好多遍。大家都知道,花鸟画家必须要学梅兰菊竹四君子的画法。这幅画表现的竹子是四君子之一。竹子,中国画家特别喜欢表现,因为它牵涉到精神层面。竹子是空心的,象征着虚心向上、正直不屈。也牵涉到绘画中深层次的审美和寓意。工笔画怎么去画竹,怎么去理解,这与写意绘画竹有一点区别。我的经验是:应该学古人经典的画竹子方法,用双钩法把竹子的形勾出来,慢慢去琢磨竹干里面的长线和竹叶的几笔安排,理解里面的法度和审美价值。在勾的过程中体验竹子的结构与生长规律之间的关系,这对以后绘画创作非常有好处。

构图分析

这幅画的竹叶勾得很轻松,竹竿一笔转折过来,再勾、再转折,一气呵成。用笔用线都十分独到,它体现了骨法用笔的最大能量。两只胖乎乎的鸟能够站稳在细小的竹竿上,就是因为骨法用笔的力度。两笔就把竹子的整个力度、精神全勾出来了,这就是中国画的精妙之处。

这幅画的构图里最粗的一根竹竿在这里呈锐角交叉,然后与两根竹竿呼应,形成主动态。接着一根小枝干出枝,用竹叶把枝干连起来。尤其是利用竹叶作为背景,衬托出两只鸟,非常的巧妙。里面的几个形很有节奏美感,更可赞的是画面顶上的半个“分”字延下来,寓意了画外还有很多竹子,这里只是大自然的一个角落。这种切割非常完美,而且完整。一根小枝干的连接,一点交叉,把上面半个“分”字的竹叶与下面的竹叶连接起来了,感觉十分贯气,连绵不断地延伸,表达了大自然里的息息相关。这些竹叶正面、背面的安排也非常巧妙。画家还很巧妙地在鸟旁安排了两点没融化的积雪,雪的白与鸟腹的白相吻合,这充分体现了画家卓尔不群的能力。在这幅画里更充分地体现骨法用笔不仅在竹子上,在鸟身上也体现了。画里的鸟不是像西洋画那样用面去表现光影,而是通过结构线表现出来的。看鸟背的结构线、头部的结构线,感觉到这只鸟是有分量、有体积感的,是圆柱形的而不是扁的。这就是中国画的高明之处。

(二)《枇杷山雀图》

《枇杷山雀图》宋

这幅《枇杷山雀图》的作者宋徽宗的综合能力非常强,他能把各个时期不一样的各种感受、感觉、情感表达出来,所以画出来的画面别具一格。这幅画的构图胆量很大,大家都会认为作为画面主体的鸟不应放在边角位,应放在*金分割的地方。而这里把小鸟放在画的边缘,蝴蝶也放在画的边缘,我感觉这是宋徽宗的气度。这种章法使整幅画有一种往外的扩张力,这种扩张力冲破了这小幅画框。我们感觉画的东西不多,但是景很大,体现了皇帝的气度。小鸟看着蝴蝶,蝴蝶在向外飞舞。

构图分折

用渲染手法描绘的枇杷一个个很圆润,靠的是里面的结构和高超的渲染技法。“分染”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高度。一般画叶脉是靠“分染”的时候留出来的,而这里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笔勾出,这种渲染留出来的叶脉能有一笔勾出的感觉,又是画家功夫和技巧相当高超的表现。这幅画不是慢慢磨、慢慢画折腾出来的,而是一鼓作气,一气呵成。重要的是,整幅画在处理上也用了对比手法,鸟是一笔笔画出来,枇杷果和叶子用的是渲染法,这就是画法的对比。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lygou.net/afhgx/515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