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朋友推荐一部纪录片给我,叫做《一本书,一座城》。看到第六集杭州城专题,片子给杭州的底色词汇叫“凄美”,里面有两个故事很打动我,这里聊聊其中一个。
“哔哩哔哩”上有这个纪录片资源▲这个故事有点像“平如美棠”的翻版,讲了一对恋人相知相爱执着不悔的一生。男人叫郑朝,女人叫婷云,他们都是中国美院前身杭州国立艺专的老毕业生。
年轻的时候,彼此一见钟情,正好的年纪,郑朝被征召入伍,婷云默默在日记中允诺:我要等你年。7年之后,郑朝退伍回到杭州,婷云果真还在等他。后来这对恋人如愿结合在一起,过起了柴米夫妻的平淡又恩爱的生活。
只是执子之手,却未能与子偕老。接受纪录片采访之际,身为中国美院老教授的郑朝已经年逾八十,而他与妻子婷云早已死生相隔,阔别30年。
全片最打动我的一幕就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上演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用颤颤巍巍的双手小心翼翼打开他为妻子编选的《婷云诗文集》,布满老年斑的脸上,一对浑浊的眸子开始闪耀光亮,他用缓慢而又抑扬顿挫的声音,带我们重回了上世纪属于他们的青春时代:
古怪而蓝色的夜它为我光亮
我有年轻的笑声和高傲的思想
云会柔和我孤高的灵*
晚风拂暖我情感的凄凉
我放声地歌唱
那升起的 颗星
它将我一生照亮
年11月杭州国立艺专
我心中一阵感动,惟有一种强烈的感慨:啊,这就是文学浸润进生活的时代啊,多么让人怀念,那个时代年轻人的芳华,那个*金时代的理想和青春!
毋庸置疑,那是一个文学、诗歌与生活水乳交融的时代。年轻人们走在街上,会热烈地谈起尼采、海明威和卡夫卡;女孩儿们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胸前抱着惠特曼和艾略特的诗集;男孩把喜欢化作诗歌,写在雪白的信纸上女孩表白;“文学青年”并不含贬义,诗歌裹挟着所有的热血和理想,不曾走向式微。甚至不分老幼,人人皆可成为诗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歌、文学、书信这些东西,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了。很多人的观念里,它们是专职作家的专利,理当被束之高阁,或者堂而皇之被封存在一种叫做“从前慢”的词汇里。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太不需要它们了。我们匆匆忙忙地奔生活,不知所以地忙忙碌碌,然后老去。整个生命中,它们完全没有也不必要来过。
如今人们发表意见的平台宽阔了,方式便利了,但思想却变浅了。远隔千里的朋友,手指几番按键,就能将未经大脑的话捎送,总是少了些虔诚的。一条条微博、朋友圈,可以肆无忌惮地把对方的生活打扰,点滴抱怨,大批广告,如潮流量,却再也很难出好的创作。
时代变了,那些旧时光里的美,也变味了。
最近和小女若昕一起逛书店,发现一本诗集,是爸爸姜普元为两位爱女姜馨贺、姜二嫚出的。说来这两个爱写诗的孩子在网络上也逐渐有了知名度, 的当属那句: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这正好是这本诗集的书名。翻了翻这两个小女孩的诗歌作品,虽然简单,但不失格调,还是会为她们对生活 的、细微的观察所打动。
有人看了定会觉得,难道这也叫诗?这不就是大白话吗?这样的诗,我,我小孩,也都会写啊!
的确如此。但你和他们 的差别就在于,人家把孩子的语言当做诗歌,才成就了孩子的诗才,你把孩子的话当做大白话,于是错过了这么瑰丽的珍宝。
只有用心看见的,才能被叫做发现,才得以被欣赏,不是吗?
去年,我和若昕在喜马拉雅开了个小小的音频栏目,叫做《Cindy说》,主要是睡前和若昕一起读诗、聊天。我发现,孩子对于诗歌的理解和热爱超乎大人想象,从她那抑扬顿挫带有丰富感情的朗读就可窥见一斑。
说来,六岁的若昕也可以被称作半个诗人了吧。记得她两岁多时就说过“天上的云好像风一样”这么抽象又唯美的句子。自诩为“浴室歌手”的她也在那小小“创作间”里创作过很多自编词曲的作品,偶尔也会在睡不着的时候心里鼓捣点句子,等起床了就迫不及待把她新编的诗歌念给我听。而这些有趣的、宝贵的作品,都被我用手机录音和小本子悄悄记录了下来。
这里放上三首:
《金色的》
金色的
金色的蛇金色的蛇
你是否
在动物火车上眺望我的未来?
金色的线金色的线
在将我的记忆编成蝴蝶结?
金色的丝金色的丝
在将蜘蛛网编成爱?
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妈妈
能让我亲一口?
《泡泡水》
我拿着从外面买来的泡泡水
跑到阳台上来吹
我看着泡泡远走高飞
或者在室内破碎
远走高飞的泡泡们
祝你们旅途愉快!
《大自然》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
绿绿的松树黑黑的屋顶
白白的墙壁照顾着我
而我
照顾着家人们
忽而又想起和严先生相识相恋的大学时代来,那段时光中,也是有诗歌的美好存在的。凭借残存的记忆,却也还能随口吟诵出几句来:
“在食堂热气腾腾的饭菜前为你写诗
在我还是个诗人时
你为我种下篱笆
我就萌芽
......”
“牵谁的手适合流浪
在这城市的地图上
流浪的手适合牵着谁
在这陌生而拥挤的人海人山
点燃我吧
姑娘!”
“过去,是沙滩上的一只贝壳
在潮起时涌现
在浪去时搁浅
......
多年以后
是否,在开着灯的卧室
写着我们的日记
那时我们把诗歌写在漂亮的信纸上封存好,和刚发现的好吃的巧克力一起,放进学校超市门前的寄存柜,再用只能接打电话和发短信的诺基亚手机,将寄存柜的密码发给对方。站在柜前取信的感觉,是欢愉又期待的。坐在卧室的铁架床上读信,也是年轻时美好爱恋不可剥离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们也用电子邮件书信往来,即使身处同一个校园,想见就见,但信中探讨的却更多是人生规划、理想追求这些闪耀的部分,有些更是面谈无法企及的灵*的交谈和默契。了解,笃定,深信不疑,就在其中发生。
我很感恩青春的岁月中,有诗歌、文学和信仰来过,它们划过岁月漫长的甬道,逐渐浸润到我们的理想、爱情、亲子以及生命气质中去。慢下来一点,再慢一点,去感受啊,去思考,去记录,去热爱。
见字如面,一念永恒。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
岁月无虞,来日可期。即使人生的终结是遗忘,但有幸,沿着生命芬芳的诗行,我们饱满而热烈地走过。
原创:阿幸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