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

北京专治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214235.html

巍巍沂蒙山逶迤绵延,滔滔汶河水奔流不息。沂蒙老区这片贫瘠的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哺育了英雄的人民。年,孟良崮战役在沂蒙大地打响,在距离前线不远的一个小村庄,涌现出6位年轻姑娘,她们勇挑重担,烙煎饼、做*鞋、筹粮草、送弹药……出色完成了一件件支前任务,陈毅元帅给她们起名为“沂蒙六姐妹”。

战争中的女人

被绿水青山环绕的山东临沂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一片片红瓦房散落在山间岭地,远离都市的生活显得静谧悠然。正是开春最忙的时候,人们在果园里剪枝、打药、施肥、松土……

记者在一处装修明亮的房屋中见到了“沂蒙六姐妹”中伊廷珍之子徐敏安,55岁的他身体壮硕,面庞红中透黑,家庭收入主要靠种植果树。说起母亲伊廷珍的事情,这位农村汉子略显激动。

“在当年,俺村里三百户人家,男的都上了前线,六七十岁的老汉都给部队带路去了。”徐敏安说,小小的烟庄村,一时间留下的都是妇女。

当时,我*为了创造战机,频繁运动。部队食宿,要人张罗;区里派任务,要人操办。伊廷珍和村里的张玉梅、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这六位当年20岁上下的小姐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家经过合计,张玉梅当村长,伊廷珍当副村长,六姐妹共同挑起领导全村的任务。

沂蒙六姐妹

有一天,通信员送来紧急通知:两天之内将多斤粮食加工成煎饼。伊廷珍和五位姐妹分头去附近村里动员群众,村子里能干活的妇女只有80来个人。入夜时分,大家聚到几个院子,磨面、生火,一刻不闲地开始干起来。煎饼香气扑来,跑了一天的伊廷珍饿得直头晕,却一口也舍不得吃。

“粮食存起来叫战士吃,自己就吃这煎饼渣渣。前方战士正在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为的谁啊?不能让亲人饿着肚皮打仗。”徐敏安告诉记者,他母亲生前年纪较大时,说起当年的事情,还是充满了感情。

沂蒙老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物资匮乏,为了支援前线,“沂蒙六姐妹”的节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被称作“抠门”的支前模范。“ 一块布,做*装; 一口饭,做*粮。”这是她们全力支前、破家支前的真实写照。

在“沂蒙六姐妹”的带领下,烟庄村妇女行动了起来,饿了舍不得吃粮食,吃两口榆钱饭凑合,有的姑娘太困了,一打盹,手按在滚烫的铁鏊子上,烫起大泡,疼醒之后继续加工煎饼。2天之内就把多公斤粮食烙成煎饼送到了前线。

在孟良崮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六姐妹”还主动承担起了运送草料和弹药的重要任务。然而,当时的情况是,为了躲避轰炸,乡亲们都躲到山沟沟里去了,敌人多次来村里烧杀抢掠,抢得村里空荡荡的,怎样才能凑足多公斤草料呢?“六姐妹”咬紧牙,翻过一道道山梁,走进一个个村庄,终于凑足了草料,接着又立刻动员了村里的妇女组织运输队,把草料送到了预定地点。

陈毅元帅起名“沂蒙六姐妹”

在烟庄村“沂蒙六姐妹纪念馆”里陈列的纺车、磨盘,还能感受到那时的艰辛。一辆小推车,是当年支援前线的主要运输工具。那时战场上枪林弹雨,伊廷珍和五位姐妹手心是伤、腿上淌血、踩着小脚,走了20多里崎岖山道,把急需的物资运送到前沿炮兵阵地。

徐敏安与小推车

“脚趾头在底下弯着,子弹在头顶上嗖嗖地响你害怕不?她说不害怕。”徐敏安说,当时母亲和其他村民就一个想法,能打胜仗,就能过上好日子。

有着源源不断地后方支援,华东野战*在孟良崮战役中,仅用三天时间一举歼灭国民**队中最精锐的部队——整编74师,初步扭转华东战局,为我*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大*联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

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六姐妹”的组织下,共为部队烙煎饼7.5万公斤,筹集*马草料1.5万公斤,洗*衣多件,做*鞋多双。陈毅元帅说过一句至今听来仍让人震撼的话——“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有意思的是,“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其实也是当年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

徐敏安给我们描述了母亲生前对他讲了无数遍 次见到陈毅的情景。“骑一匹马过来,打着绑腿,不知道他是谁,很和蔼的一个人。”后来有一天,区里通知六姐妹去蒙阴的指挥部。在那里,伊廷珍和五位姐妹再一次见到上次骑马的那个人,很亲切地询问姐妹们这些日子摊了多少煎饼、做了多少鞋子,有什么困难没有。问完情况,那个人就笑着说,给你们起个名字吧,说叫大嫂呢,你们还有没结婚的呢,叫大姐吧,还有结了婚的,干脆就起名叫“沂蒙六姐妹”吧。

拥*雕塑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六姐妹”对人民子弟兵感情依然不减丝毫。采访中,蒙阴县野店镇相关负责人李丕强说,年冬季征兵时节,蒙阴县人武部院内出现了一幕感人的场面——伊廷珍风尘仆仆地领着两个孙子从烟庄村赶来报名应征。伊廷珍家可谓是“*人之家”,三代人相继参*报国。昔日,她坚决支持丈夫去当兵,后来又把儿子送往部队。今儿个又把两个孙子交给了*队。她曾这样说:“俺家是老革命,过去我送丈夫和儿子当兵,今天又把两个孙子送来了,只要他们在部队好好干,俺就心满意足了。”

迟浩田将*曾欣然题词:“沂蒙六姐妹,拥*情不忘”。

穷苦地变身文明新乡村

时间荏苒,沧桑巨变,70多年悄然已逝,岁月把“沂蒙六姐妹”的往昔印刻在了烟庄村的历史上。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六姐妹”省吃俭用,舍己为国,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如今,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满山遍野的苹果树在微微的春风里晃动着枝条,蓄势待发,不再是那个连吃饭都愁的穷村,几千亩果园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这些年村子变化太大了,我感到挺自豪的。”在沂蒙六姐妹故居,徐敏安正向客人作着讲解。他经常说,母亲活到了89岁,生前她总是念叨,想不到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你们年轻人,别忘了*、别忘了解放*。

烟庄村现状

没有农活时,徐敏安还会在晚饭之后,去村里的小广场看看妻子所在的舞蹈队练习、表演。前几年,烟庄村的妇女们自发组成了“花蝴蝶”舞蹈队,农活不多的时候,傍晚时分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去跳舞健身。在徐敏安的心里,村里这支舞蹈队不仅不输给城里人,更代表了庄户人家紧跟时代的精神风貌。

过去5年,蒙阴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全县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超过3万元。同时形成了“春天满山花、夏天满山绿、秋天满山果、四季有景观”的生态景象。

晚饭过后,望着远处袅袅炊烟,徐敏安拿出了小本子和笔,开始写写画画。“街道平坦水泥面,墙壁皓白风景线。沿边繁花惹人爱,翠竹高节报平安。楼宇亭台跨河桥,青山碧水白云飘。绿树成荫瓜果香,飞禽游物尽逍遥……”他念了自己新作的一首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正如诗中所言,如今美丽文明新乡村的画卷正在“沂蒙六姐妹”的家乡徐徐展开。

(津云新闻记者郭强王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lygou.net/afhgx/437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