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从小在江南乡野间长大的孩子来说,蚕豆是春日里的“白月光”。且不说入口软糯、鲜甜的清炒蚕豆有多诱人,从它发芽长叶开始,故事就拉开了序幕。
庸庸碌碌的叶子中间,藏着特别的秘密。
正常的蚕豆叶是完全舒展的,蚕豆“耳朵”是蚕豆叶中半闭合的那一片。
在孩子们眼中,蚕豆“耳朵”是“幸运草”,摘到就代表有好事会发生,于是田野里就出现了一张张认真观察蚕豆的稚嫩的脸庞。另一种说法是把蚕豆“耳朵”摘下后夹到书里,那一页书里的内容能记得特别牢。
小时候,会被外婆牵着去田边找蚕豆“耳朵”。春风呼呼地吹,只觉得心情舒畅无比,长大了才知道,那份舒畅更多于来自亲人的陪伴。
蚕豆花由黑色、白色、紫色构成,三种颜色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呈现出了晕染的视觉效果。
前几年有读者留言说蚕豆花还有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小猫咪咪”。因为蚕豆花的颜色和猫咪的脸有点相似,所以蚕豆“耳朵”自然就是小猫的耳朵了。大概是大人们为了教育孩子要像爱护小动物一样爱护好蚕豆苗吧,取了这么一个童趣十足的名字。蚕豆花像猫咪,也像蝴蝶,花朵的底部鼓鼓的,像是塞满了玉露琼浆。
蚕豆花的数量直接和蚕豆产量挂钩,蚕豆花被摘了碰了自然是生气的。家里大人也都千叮咛万嘱咐,蚕豆花不能动,被主人发现了可是要打手指呢!
只有一种情况会让大人同意摘花,那就是治冻疮。据说用揉碎后的蚕豆花擦拭长冻疮的位置,来年便可痊愈。小时候虽然没长冻疮,却因为好奇心重,跟长冻疮的姐姐蹭了蚕豆花擦。揉碎的蚕豆花带着手心的余温,擦到手上痒痒的,带着一股浅浅的豆腥味,牢牢记在了脑海深处。
新鲜的蚕豆可以带皮炒,炒完后颜色更加翠绿,像颗颗翡翠。入口轻轻一抿,绵软的豆瓣就破皮而出。尝过了蚕豆的美味,又怎么舍得因为自己的私心而摘取了它可以长为果实的花呢。
想起来之前请一位北方的朋友吃饭,点了清炒蚕豆。上菜以后,朋友的表情发生了从疑惑、恍然大悟到懊恼的变化。一问,朋友情绪更汹涌了:“这玩意不是五香豆吗,咋可以这么嫩,之前亏大了!”
苏州人不仅要吃新鲜的蚕豆,对蚕豆的产区也有过分的执着,外地蚕豆是在本地豆上市以前,为了解馋,聊胜于无的存在。等到四月末五月初本地豆上市,即便价格贵出一倍,也会毫无犹豫地买下,为的就是那一口鲜嫩。
豆好吃,花又俏!大自然造蚕豆肯定下足了功夫。
(来源:情调苏州责编:夏珊珊)